大江时评:聚全球英才,绘赣鄱新篇
金秋十月,赣鄱大地丹桂飘香,一场高规格的国际高端智力交流盛会如约而至——10月23日,外国专家江西行暨第23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江西分会场活动在南昌举办。大会以“聚天下英才、谋合作共赢”为主题,来自全球39个国家的120余名外国专家跨越山海齐聚江西,涵盖航空、材料、信息、医学等前沿领域的国际智囊团,与江西省重点学科、优势产业开展深度对接。这场跨越国界的智力碰撞,既是一次人才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更是江西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生动实践。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的集聚度直接决定着创新的活跃度、发展的加速度。江西作为内陆省份,要实现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内生动力,关键就在于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此次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江西分会场活动的成功举办,正是江西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的鲜活注脚。从省领导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时发出做江西创新发展同行者的诚挚邀请,到主办单位精心组织的专业化、小规模精准对接,细节间尽显赣鄱大地求贤若渴的诚意与务实高效的作风。这种主动引进来的开放姿态,打破了地理空间的局限,让全球顶尖智力资源“为我所用”,为江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宝贵的外脑动能。
此次交流活动最鲜明的特质,在于“精准”二字贯穿始终。不同于以往泛泛而谈的交流,本次对接牢牢锚定江西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实现了按需引智的靶向发力。当前,江西正全力培育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急需突破。而来访专家中,不少人的研究方向与江西省的产业布局高度契合。南昌航空大学校长与专家交流时,直陈能源、动力、材料等领域联合攻关、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意向,便是最直接的体现。这种产业需要什么就对接什么、发展短板在哪就攻关在哪的引智模式,有效破解了人才与项目两张皮的难题,让智力优势能够快速转化为发展胜势。这深刻启示我们,引进海外智力绝非追求高大上的面子工程,而是要立足省情实际,让人才专长与产业瓶颈精准对接、与发展需求同频共振,唯有如此才能让智力之花在赣鄱大地结出发展之果。
更深层次看,这场国际人才的赣鄱之约,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合作范畴,成为江西联通世界的重要桥梁。专家们走进赣鄱大地的高校院所、企业车间,亲身感受江西蓬勃的发展活力、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优良的营商环境,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必将成为向世界讲述江西故事、传播江西声音的生动素材。对江西省的科研人员与企业管理者而言,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不仅是汲取前沿知识的难得机遇,更是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这种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融,培育的是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积累的是长远发展的软实力。当越来越多国际友人了解江西、认可江西,江西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也必将同步提升,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注入更深厚的底气。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江西自古便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更有开放包容的基因。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货源地到如今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开放合作始终是赣鄱大地发展的鲜明底色。今日之江西,正以更积极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优质的生态集聚人才。此次国际人才交流盛会,无疑为江西引才聚智搭建了新平台。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引才用才机制,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全链条服务保障,让每一位来赣专家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更畅通、环境更优越。更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让各类人才在江西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这场国际智囊团与赣鄱大地的邂逅,播下了合作与友谊的种子。只要持续厚植人才沃土、畅通开放渠道,这些种子必将在江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茁壮成长,让更多全球英才汇聚江西、服务江西、扎根江西,为推动江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