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在奔跑中绽放城市魅力
秋染青原,层林叠翠。近日,2025吉安青原山半程马拉松赛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圆满落幕,近3000名跑者用脚步丈量山水肌理,用汗水浇筑运动激情。赛事涌动的全民热忱、饱含的人文温度与彰显的融合智慧,共同勾勒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
马拉松的热度从不是孤立的体育狂欢,而是城市生命力的自然流淌。天微亮的赛道上,专业选手的全力冲刺与业余爱好者的从容漫步并无高下之分,6岁孩童的清脆笑声与69岁长者的沉稳呼吸同样动人。这种跨越年龄的参与图景,恰恰印证了“全民健身”已从口号深度融入青原的日常肌理。42%的本地参赛者,是“家门口健身”需求的直接回应;28%的省外选手,更印证了赛事辐射力已跨越地域边界。更令人动容的,是赛事与文化的深度共生。开幕式上,民间灯彩“箍俚龙”翻腾着民俗记忆,畲族傩面舞跳动着古老基因,这些非遗表演绝非简单点缀,而是与赛道旁的加油声、跑者的脚步声浑然一体。当体育竞技邂逅文化传承,赛事便不再是单纯的“跑步”,而成了青原人向外界展示文化自信的窗口,也让外来跑者在汗水中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精神脉络。这种“体育+文化”的共振效应,让城市活力有了可触摸的文化厚度。

一场大型赛事的圆满落幕,从来不是跑者的“独角戏”,而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全景体检”与“实力答卷”。青原的答卷,写在580名志愿者凌晨集结的身影里,写在8个医疗保障组、12辆救护车织就的“生命防护网”中,更藏着让跑者安心的细腻考量。赛前清晰的路线指引、赛后及时的冰敷按摩、无缝衔接的公交专线、专属优惠的住宿餐饮,这些看似琐碎的安排,实则是“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具象化表达。省外跑者感慨“感受到青原的热情和温暖”时,他触摸到的不仅是周到服务,更是一座城市对待陌生人的真诚底色。这种诚意让“跑者至上”不再是标语,而是贯穿赛事全程的行动逻辑。事实上,赛事保障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城市形象的温度;当治理的精细与人文的温情相遇,青原便用一场马拉松,交出了一张有温度的城市名片。
青原山半程马拉松的独到智慧,在于它没有将赛道局限于“跑道”,而是将其打造成串联城市资源的“黄金纽带”。赛道设计颇具匠心,阳明书院的墨香、青原里的烟火、渼陂古村的黛瓦、富田古镇的风情,皆化作跑者途中的流动风景。当跑者在运动中与“山川第一江西景”的灵秀撞个满怀,赛事便成了最具感染力的“城市推介官”。这种“体育+文旅”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赛事期间,青原的餐饮民宿持续爆满,文创产品备受青睐,沉睡的生态文化资源被精准激活,转化为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的“源头活水”。更重要的是,这场赛事让青原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突破地域限制,通过跑者的口碑、媒体的传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所谓“一场赛事激活一座城”,本质上是城市找准了“文体旅融合”的切入点,让赛事的短期热度成功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长期动能。
可以预见,赛事点燃的全民健身热情,将成为城市活力的“长效电池”;彰显的精细治理能力,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底气”;激活的文旅融合动能,将成为城市破局突围的“金钥匙”。
事实上,青原的实践并非个例。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文体旅融合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城市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必答题”。当一座城市将赛事的热度转化为文化的厚度、治理的精度、发展的效度,便能在奔跑中不断刷新魅力维度,走出一条兼具活力与底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