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年龄放宽,为人才星河注入万千气象
10月27日,2026年度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公告发布,一则“年龄放宽”的消息激起千层浪:报考处长或一、二级调研员职位年龄延至46周岁,基层职级报考年龄放宽至38周岁,应届硕博更可延至43周岁。这一政策调整,犹如一石入湖,涟漪远荡。
一破“年龄门槛”,星河长明。
过去,“35岁危机”曾是无数职场人的隐痛。如今,国考以包容之姿打破壁垒,不仅回应了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政策要求,更彰显了“任人唯贤”的深层逻辑。从“35岁即门槛”到“43岁仍可为”,这一转变,是制度对人才规律的尊重,更是对个体奋斗的致敬。

国考热潮下,时代选择的镜像。
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371.8万人通过资格审查,平均98人竞争一岗,最热岗位报录比超7000∶1。这背后,是就业市场与政策放宽的双重驱动。年龄放宽后,35岁以上考生比例显著上升,社会经验者与应届生同台竞技,既丰富了人才结构,也为公共治理注入了多元视角。既为高学历人才开辟通道,亦为“工作后再深造”群体点亮曙光。
基层导向与区域平衡的深远考量。
然而,国考岗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仍存:瑞丽遣返中心岗位7000余人争抢,而89个岗位因地处偏远或条件艰苦而无人问津。年龄放宽若能配合基层岗位的待遇提升、晋升机制优化,将有望推动人才向薄弱地区流动,缓解“马太效应”。毕竟,公共服务不仅需要“精英汇聚”,更需“星火遍布”。
信号已明,以制度之变应时代之需。
年龄放宽绝非孤立调整,其背后是人口结构变化、教育年限延长、职业观念革新的时代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35岁以上群体渐成社会中坚,政策必须与之适配。国考作为“风向标”,此次改革不仅为公务员队伍注入活力,更向全社会传递“破除年龄焦虑”的强音。只要心怀赤诚,人生何惧重启?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从“三十五岁即黄昏”到“四十三岁正朝阳”,年龄门槛的放宽,是一次关于“人尽其才”的时代宣言。当政策与民意同频,个体与国家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支更富经验的公务员队伍,更是一个更具韧性、更懂包容的发展中大国。
星河璀璨,征途如虹。年龄放宽的这一步,迈出的是人才兴邦的坚定步伐,照亮的是无数人永不熄灭的奋斗之光。
(姚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