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之笔 答就业之卷——南昌市新建区打造“四位一体”重点群体就业之家
昔日是马路蹲活,现在变成指尖选岗;以前是人等活干,现在变为岗位找人;曾经是风吹日晒,现在有了温馨港湾……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南昌市新建区以务实的改革举措,破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供需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生动写照。
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今年以来,新建区坚持问题导向,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设纳入全区改革整体布局,区委主要负责同志领题破局,改革一线“开门纳谏”,联席会议攻坚克难,打造“四位一体”(用工集散地+技能培训中心+用工服务平台+劳动维权服务站)就业之家,昔日拥堵混乱的马路零工市场如今成为务工群体心中有活干、有保障、有尊严、有希望的温馨港湾。
从“蹲岗”到“择岗”,服务阵地温馨如家
“以前蹲在马路边等活,风吹日晒,心里没着落。现在不一样,这里有热粥、有信息、有人帮,就像回家一样。”平时靠打零工生活的罗国亮几句话,道出“就业之家”服务升级带来的真切变化。
新建区在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场景式细化务工服务场景,条目化拆分政策需求,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财政、人社等政策资源,在城区黄金地段升级占地12亩的区级就业服务枢纽,大刀阔斧重构空间阵地、优化服务功能、创新政策供给、整合分散资源,推动政策下沉、资源聚集、服务靠前,不断满足群众就业新需求。
在这里,服务不止于帮助“找活干”,更是吃住行服务全面升级的友好型复合空间。“惠民早餐+10元正餐管饱+免费爱心粥”的阶梯餐补,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模式,让务工人员“吃得饱、花得少”;设置免费停车区、发放交通补贴,降低求职成本;精心打造休闲阅读区、健身活动角等,让务工人员舒心暖心。
“我们不仅要建一个场地,更要建一种机制、一份感情。”新建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万先贵表示,服务阵地的“友好型”建设,正是就业工作从管理到服务、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从“主导”到“引导”,政企协同激发活力
“以前总觉得好工作都在大城市,没想到现在岗位直接送到家门口,收入稳定还有保障,心里特别踏实。”松湖镇璜坊村村民吴昌钱的这份踏实感,源自新建区“1+18+N”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精准触达,“就业+产业”长效招聘双驱动,“专车接送+面试指导+订单培训”一站式服务变革。
“以改革破除条条框框约束,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等市场力量进入就业领域,推动就业服务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运营’转型。”新建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伟介绍,去年至今,该区共召集赣锋锂电、乾照光电等130余家知名企业、社会机构,开展招聘会259场,提供岗位超38万个(次),形成政企协同、双向奔赴的新局面。
回乡创业,愁的是资金和销路。新建区建立全周期创业服务机制,将阶段性帮扶升级为长效跟踪服务。“从30万元帮扶贷款,到直播带货技能培训,再到后续项目运营支持,‘就业之家’提供了整套服务保障。”返乡创业的李春说,他们的草莓园已发展为80亩的四季休闲农场,带动近20名村民稳定就业。
“要让求职用工创业培训去就业之家成为一种习惯。”新建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红桥表示,通过深化市场化运作机制释放活力、优化政策供给降低创业风险,推动“就业之家”从“功能体”升级为“生态圈”。
从“体能”到“技能”,劳务品牌助力增收
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技能不足成为重点就业群体的最大痛点。
新建区瞄准家政、餐饮等吸纳就业较多的行业,招引家政龙头企业,深挖“厨师之乡”资源,激活“合作创品牌、市场育产业”转换路径,打造“新建家姐”“新建厨哥”等特色劳务品牌,推动“靠体能”吃饭转向“靠技能”赚钱,带动从业人员收入年均增长超15%。
“以前在工地搬砖,活累钱少。现在做‘新建家姐’,客户抢着要,收入还高。”石岗镇的吴梅兰参加品牌化家政定制培训后,从零工转为专业家政,月收入突破5000元,工作更稳定,收入也更高。
“品牌建设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精准对接市场、系统赋能人才。”陈红桥介绍。探索“政企联动、订单培训”技能培养模式,解决供需错位难题,建立“以赛代评、以赛促训”评价机制,培育挖掘“赣菜大师”“新建名厨”300余名,助推“厨师经济”年营收突破30亿元。
如今,“新建厨哥”已成为厨师行业的金字招牌,“新建家姐”也在家政行业崭露头角。一批批劳动者通过品牌化培训,持证上岗、拿奖就业,实现从“找活难”到“挑活干”的跨越,职业认同感和社会价值感明显增强。
从“担心”到“安心”,多元调解化解纠纷
就业的保障,离不开权益的守护。新建区注重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在农民工中选聘专职调解员,组建农民工协会,嵌入“法院+工会+人社+协会”多元调解体系,推动劳动维权从分散处置向系统治理升级。
“3年了,没想到还能拿回这笔钱。”近日,邓晓球等30余名农民工终于领到被拖欠的32.7万元工资。面对因工程层层转包陷入“无合同、无欠条、无证据”的困境,新建区用乡音乡情打破沟通壁垒,通过先行调解、司法确认,一站式受理、一体化调解、一揽子解决维权诉求。“15天解决3年维权难题,这就是改革带来的成效。”新建区农民工协会秘书长程其想说道。今年以来,该区成功调解劳动纠纷287起,为农民工追回欠薪6651.8万元。
针对灵活就业者“保障缺位”的老难题,新建区采取“政府补贴+商业保险”模式,为零工、装修工等高危灵活就业人员购买人身意外险,实现从“零保障”到“有兜底”的转变。
改革奋进正当时,民生为本践初心。从“零工集市”到“就业之家”,从“散工遍地”到“工匠频出”,新建区始终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用改革力度托举民生温度,“四位一体”的就业之家,正成为该区深化改革、力破难题、迸发活力的有力诠释。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