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让教师归位讲台还教以真

2025-11-11 15:40 阅读
大江新闻

  粉笔灰落满讲台,教案写尽春秋,教师的初心始终守在教书育人的方寸间。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这则政策不仅为被杂务压得喘不过气的教师卸下了肩头重担,更像一把“校准尺”,将教育的重心重新拉回育人的核心轨道。

  长期以来,非教学任务的层层叠加,让不少教师渐渐偏离了讲台主阵地。有研究团队在2022年3月至2024年6月,对南方某省约100所中小学校2000多名教职工开展多轮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工作日平均工作时间为10.07个小时,有95.56%的中小学教师表示自己日常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而真正用于备课、教研的时间占比不足40%。不少中小学班主任常被非教学事务占据精力,既要参与街头执勤,也要准备汇演排练,还需频繁整理各类报表,遇到迎检工作时更得反复加班。这些额外负担不断挤压着教师钻研教学、辅导学生的时间,最终让课堂质量打了折扣。

  面对教师被杂务裹挟的困境,此次教育部出台的新政策精准施策、直击要害。《通知》用8条具体措施织密减负“防护网”,最关键的就是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未列入“白名单”事项原则上不得进入。针对教师反映强烈的借调、打卡问题,政策也划出明确红线,中小学教师借调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各类教育类应用程序不得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统计在线时长等强制性功能,非必要不得强制要求教师上传工作照片、视频和轨迹等。这些刚性规定,正是瞄准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从制度层面堵住随意摊派任务的口子。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若想避免减负沦为“一阵风”,还需筑牢全链条保障机制。现实中,仍有个别部门以“临时工作专班”名义变相借调教师,部分学校的会议、材料报送负担也未真正减轻。对此,教育部搭建了“事前审核、事中监管、事后问责”的闭环体系,不仅将为教师减负纳入教育系统干部考核评价范围,还联合纪检监察机关建立追责机制,对违规摊派任务的行为严肃处理。只有把事前审核的关口把严、事中监管的链条扎紧、事后问责的板子打实,才能让为教师减负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避免沦为纸面规定。

  教育的温度,藏在教师批改作业的红笔尖里,藏在教师课后辅导的轻声讲解中。教育部的减负新规,本质上是为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扫清障碍。当教师能从巡河护林、上街执勤、汇演展览、填表打卡等繁杂事务中解脱,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打磨教案、陪伴学生成长上,教育的本真才会更加清晰。这既是对教师职业尊严的守护,更是对千万家庭“让孩子上好学”的期待最有力的回应。

  (刘俊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