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4项大奖!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挑战杯”国赛获奖数创历史新高
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圆满落幕。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学子再创佳绩,共获4项国家级奖项,包括主体赛全国二等奖1项、“揭榜挂帅”擂台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人工智能+”应用赛三等奖1项,创学院“挑战杯”国赛获奖数量历史新高!
国赛舞台竞展风采,奋进前行创新未来
“挑战杯”竞赛作为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顶级赛事,吸引了众多高校学子同台竞技。学院参赛团队凭借扎实的医学功底、创新的科研思维与顽强的拼搏精神,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卓越的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
省校赛场连创佳绩,创新沃土根基厚植
在此之前,学院学子已在省、校两级赛事中屡获殊荣。在第十九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推荐的两件作品分别荣获省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南昌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共有33项作品获奖,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及优秀奖9项,团体总分位列全校第一,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这些成绩充分体现了学院学子“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也展现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扎实成效。
创新育人深耕不辍,奋楫笃行再续华章
多年来,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始终坚持“创新、科研、竞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持续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近七年,学院团体总分稳居全校前三,近五年中四次位列第一,连续十余年荣获“挑战杯”优秀组织奖。
此次国赛佳绩,不仅是对学子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学院育人成果的生动体现。学院将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进一步优化创新平台,强化科研实践,助力更多学子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攀高峰。
获奖团队风采
1.主体赛全国二等奖、全省特等奖
《薯蓣皂苷元抑制LAMP3-STAT1-VEGFA信号通路拮抗子宫内膜癌微环境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团队成员:耿僖彤、郑昊、付铋栋、万豪、唐圣为、胡楷博、柳雨欣、王悦衡
指导老师:黄达、陆超、吴成
项目介绍:本项目聚焦“中药单体筛选与子宫内膜癌靶向机制研究”,从传统中药中筛选高效抗癌候选分子。团队通过细胞与动物实验等多组学方法,证实其通过抑制LAMP3-STAT1-VEGFA通路,抑制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该研究为中药抗肿瘤机制探索及子宫内膜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揭榜挂帅”擂台赛全国一等奖
(生物医药领域主擂台赛)
《颈囊妙机——仿生硬件搭载神经重塑的精准康复智能颈枕系统》
团队成员:冯玉红、吴静怡、陈斯羽、高兰兰、夏悦、崔恬恬、符滢、李留鑫
指导老师:黄达
项目介绍:颈囊妙机项目团队针对颈部长期疲劳等现象,设计了一款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智能颈枕系统,能够实时扫描颈椎曲线并动态监测颈部肌肉状态,自动化调控智控气囊和感应式下颌支具进行反馈,科学搭配三种板块进行渐进式康复,增强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和可视化的康复新体验。
3.“揭榜挂帅”擂台赛全国三等奖
(生物医药领域主擂台赛)
《基于多重作用机制的山药制剂靶向药效及临床应用潜力研究》
团队成员:耿僖彤、郑昊、付铋栋、唐圣为、万豪、方宸铄、胡楷博、柳雨欣、王悦衡、徐研博
指导老师:黄达、陆超、吴成
项目介绍:本项目聚焦山药制剂的靶向治疗价值,创新构建“多机制协同、靶向精准起效”研究体系,旨在系统阐明其基于多重作用机制的靶向药效,深度挖掘临床应用潜力。项目突破传统研究局限,以山药活性成分为核心,明确其精准作用路径。团队致力于推动山药这一传统药食同源资源向现代化、精准化临床治疗产品转化,为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与新选择。
4.“人工智能+”应用赛全国三等奖
《智诊癌踪——AI引领肿瘤病理诊断范式革新的挑战与突破》

团队成员:蔡百蕙、姚文丽、刘冠卓、高颂扬、刘杰、郑鑫、张核锦、吴攸、孙睿婵、刘子千
指导老师:刘且根、吴成、李正阳
项目介绍:基层医院癌症病理误诊率达25.7%,成抗癌防线巨大漏洞。智诊癌踪首创三阶赋能AI病理诊断平台:着色重生技术突破基层染色限制,效果提升至92%;改进语义分割模型使病灶识别精度达94.5%,降低微小肿瘤漏检率;注意感知神经网络合万级数据库迭代,诊断准确率超95%。产品响应国家“千县工程”人工智能下沉战略,以25万/套成本赋能县乡医疗,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智诊癌踪,助力基层癌诊迈向”癌踪无遗“新纪元。
5.全省一等奖
《蜂驰垫掣——智能温控蜂巢气囊转运气垫》
团队成员:黄海强、张席字、张怡青、刘冠卓、张翊帆、蔡文静、杨镇栋、叶雯
指导老师:郝亮、曾新星、江伟凡
项目介绍:本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蜂巢气囊""多功能充气转运垫"等核心技术,成功突破传统医疗转运设备二维固定局限,打造出首款融合智能急救与信息化管理的充气式蜂巢应急转运系统。该设备通过四角星型零泊松比蜂巢网状结构与Mckibben气动肌肉纤维的协同创新,实现三维柔性包裹固定(稳定性提升47%)与多体位自适应调整及NexFlow涡流管制冷,构建起防二次损伤立体防护体系。依托AI云医疗平台,实时同步12项生命体征数据实现"院前-转运-院内"全流程急救闭环,填补了智能转运设备领域的技术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