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医院多学科协作,为肺鳞癌晚期患者精准破局
大江新闻讯 全媒体记者杜宇蔚报道:近日,江西省中医院肿瘤科针对1例肺鳞癌晚期患者,组织开展了肺癌MDT(多学科会诊)专题讨论。该院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胸外科、呼吸科等多科室专家共同参与,以专业的医学判断与严谨的诊疗思维,为患者的诊疗进程带来关键突破。
大江新闻了解到,该患者在外院完善胸部CT检查时,影像学提示:右肺上叶尖段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3.2*2.7cm,略有分叶,增强呈不均匀强化。另两肺内可见多发实性小结节,较大位于左肺上舌段,直径约0.8cm。纵隔内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较大的约3.8*2.9cm,强化不均匀。大血管未见明显异常。所示右侧锁骨上窝可见多发软组织肿块影,融合成团,大小约3.7*4.0cm,强化不均匀,包埋血管。
后来,患者携相关检查资料到江西省中医院就诊,鉴于其病情复杂,肿瘤分期不明确,原发灶来源待确认,肿瘤科立即启动MDT诊疗流程,召集多科室专家进行集中讨论。
讨论初始,病理科专家针对淋巴结穿刺标本进行分析并指出,从精准诊疗角度,建议进一步做肺内占位灶穿刺活检手术,获取肺组织标本以明确原发灶,为后续诊疗提供病理依据。
随后,影像科主任对患者外院胸部CT影像进行了重新阅片与精准分析,指出:患者上腔静脉受侵属于肺癌局部晚期的重要影像学表现,结合淋巴结肿大及肺内小结节影,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病情进展迅速,此时需优先考虑肿瘤控制策略。
与此同时,胸外科专家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情况提出:目前患者暂不具备手术切除指征。若强行手术,不仅难以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还可能因手术创伤导致患者体能状态下降,反而影响后续治疗。建议待肿瘤负荷降低、病情得到控制后,再重新评估手术可行性。
呼吸科专家则从患者呼吸功能评估角度补充:同意各位专家意见,建议完善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明确患者肺通气与换气功能,评估其对后续化疗的耐受性。
肿瘤科专家作为讨论的核心牵头者,结合各科室意见进一步梳理了诊疗思路:就治疗优先级而言,控制肿瘤进展应放在首位;在化疗方案选择上,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是肺鳞癌晚期的标准一线方案,化疗期间同步开展中医辅助治疗协同增效,减轻化疗副作用;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虽然肺鳞癌驱动基因突变率小,但仍建议进行PD-L1、TMB检测和基因检测,此举可为后续治疗预留更多可能;若化疗效果不佳,或许能为联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最终,综合各科室专家意见,结合患者目前病情,MDT团队达成共识:鳞癌原发部位未明确,但已存在上腔静脉侵犯、多发淋巴结肿大,肿瘤进展风险高。建议先行化疗控制肿瘤进展,缩小病灶体积,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更有利的条件。排除化疗禁忌证后,给予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如紫杉醇联合顺铂)配合中医辅助治疗,化疗2周期后复查胸部CT,结合肿瘤标志物及患者体能状态评估疗效,并决定是否调整方案,同时推进肺组织穿刺活检、PD-L1、TMB检测及基因检测,为后续治疗提供全面依据。
此次MDT讨论,不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明确了肿瘤侵犯范围与病情进展风险,更通过多学科专家的专业探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诊疗路径。从病理诊断的补充建议,到影像学的关键发现,再到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每一步决策均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大江新闻注意到,在肺癌精准诊疗时代,MDT模式已成为复杂病例诊疗的核心路径。它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诊疗分析,避免了单一学科诊疗的局限性,使治疗方案更具科学性与个体化。江西省中医院肿瘤科将MDT诊疗模式常态化、规范化,旨在为每一位肿瘤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