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古窑的千年窑火与当代新生
夏日的阳光洒在赣江支流禾水河畔,临江古窑遗址在蝉鸣中静静伫立。张立早迎面向我们走来,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身材敦实,古铜色的脸庞映着窑火般的光泽,眼睛里跳动着青花般的蓝。
"三十四年前那个春天,我们谁也没想到,推土机会推开一扇通往六百年前的大门。"张立早的声音里带着陶瓷般的温润质感。1990年京九铁路勘察时,向塘至吉安段的土层中惊现青瓷残片,考古队随后发现的古窑遗址让钢铁巨龙为之改道——这个被写入教科书的文物保护案例,成为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致意的经典注脚。
在张立早的工作室里,阳光穿过木格窗,在一件未完成的青花笔洗上投下斑驳光影。笔洗上,传统忍冬纹幻化成高铁穿山的现代图景,回纹边框却保留着宋瓷的克制之美。"看这线条,"他的指尖轻抚过釉面,"就像禾水河遇见赣江,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在这里交汇。"
工坊深处的泥料池泛着赭红色涟漪,水面倒映着忙碌的身影。张立早弯腰捧起一抔陶泥,云母碎屑在阳光下如星子闪烁。"这是陈腐半年的唐代配方,你闻,"他将泥料凑近,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能嗅到历史的味道。"为复原五代青花的"雨过天青",他的团队测试了87种釉料配比,最终在古窑3.2公里外的山坳里找到了含钴量恰到好处的矿石。
午后三点的阳光斜照在"青原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牌匾上。室内,3D打印机与手工拉坯机比邻而居,年轻学徒们正在数码喷绘与传统勾线间寻找平衡。张立早拿起一件融合现代设计的青花腕表,表盘上的缠枝纹秒针指向申时。"每个时代都该留下自己的青花密码,"他转动表冠,秒针划过釉面如溪水流过卵石,"传统不是用来复制的模具,而是创新的跳板。"
暮色渐浓时,古窑遗址旁的研学基地亮起暖黄灯光。井冈山大学的学生们围在电窑前,看着素坯渐渐染上青蓝,釉色在高温中如晨雾般晕开。隔壁工坊里,天玉镇少年宫的孩子们正捏制生肖摆件,稚嫩的指印与陶泥交融,宛如千年陶艺谱系中萌发的新芽。
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老窑区。六旬窑工邱师傅手持竹刀,正在教授"跳刀"技法。辘轳车飞旋,泥屑随着赣南民谣的节奏起舞,宛如一场泥土的芭蕾。张立早站在廊下,月光为他镀上银边。"三十年前,我也是这样站在师傅的工作台前,"他的目光追随着竹刀的轨迹,"看着青花料在素胎上晕染出第一个忍冬纹。"
夜深了,张立早带我们来到标本室。玻璃柜中,一件元青花牡丹纹梅瓶泛着幽蓝的光泽——这是他们团队复原的作品,已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我们在匣钵里放入了临江的陶土和忍冬种子,"他的手指轻触展柜,"青花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
离开时,银河正垂向古窑遗址。张立早站在窑口,身影与六百年前的窑工们重叠。在这个量子计算的时代,仍有匠人用祖传的"火照子"观测窑温,用最古老的"水指量器"调配釉料。或许正是这种执拗的坚守,让临江古窑的青花之火,能在每个清晨准时苏醒,将历史的釉色煅烧成永恒。
赣江水河静静流淌,倒映着两岸的灯火。河底的泥沙里,或许正孕育着下一个千年的陶瓷密码。而在张立早们的指尖,古老技艺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延续——就像他们精心保存的那些忍冬种子,永远保持着发芽的力量。
(作者:胡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