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渔樵问对》
2025-08-14 08:37 阅读
西闵村夫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
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曰:“鱼可钩取乎?”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译文】
有一个渔夫在伊水边垂钓。
有一个樵夫路过,放下柴担,坐在大石头上休息。他随口问渔夫:“鱼可以用鱼钩钓到吗?”
渔夫答:“可以。”
樵夫问:“如果没有鱼饵,鱼钩可以把鱼钓上来吗”
渔夫答:“不能。”
樵夫问:“把鱼钓上来的不是鱼钩,而是鱼饵。鱼为了鱼饵而被钓起,这是利于食而见于害;人为了鱼而垂钓,并把鱼钓上来,这是利于鱼而获于利。鱼和人都以食为利,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但鱼利于食却有祸害,人利于食却无祸害,一有祸害,一无祸害,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
读这段渔夫与樵夫的对话,推开了一扇洞察世事的小窗,看似简单的问答间,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与处世之道。
“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提示无论是自然界的生灵还是人类自身,所秉持的基本逻辑有相通之处。关键在于认知格局的大小,“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道破了迷障所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常常如那水中之鱼呢?被眼前的利益所吸引,只顾追逐片刻的满足,而忽略了背后潜藏的风险。只看到了利益的表象,如同鱼只看到诱饵的光鲜,却未察觉到隐藏其中的鱼钩。

只有超越对微小利益的执着,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收获,如何在人生的海洋中收获满满的智慧与成长。
--读书有益•邵雍《渔樵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