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天狗峰路牌

2025-08-20 16:41 阅读
晨晔

百丈山天狗峰路牌

    在奉新县百丈村,到了百丈寺与村委会两条柏油大路的交叉口,往前走,右边是村庄,有一二十栋小楼。车子约开几百米,右转是水泥小路。水泥小路,逆着小溪,伸向山麓。不远处,可见百丈寺的白塔和塔殿。远处山脚下,有三四栋泥墙汉瓦的民居。民居隐伴在竹林翠色的路边。横跨小溪,向右上山,有条尚未硬化的山道。在道口,百丈山管委会立了块比我高了许多的金属牌,棕色的牌身,白色的文字,名为“灵韵百丈•天狗峰”。这宣传牌的内容吸引了我,特别是那几首写百丈山、百丈寺的古人诗作,更加让我难以忘怀。

    夜宿百丈村,睡醒起床的第一个早晨,我拉开窗帘,看到不少来此避暑的老哥老姐在水泥路上漫步、晨练。于是,我也顺着这条水泥路向山里快步走去,同时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没走多远,我就发现了这块牌子——我这人没出息,一看到文字就停止脚步——认真地琢磨起了那牌子上介绍百丈山的文字。

    那宣传牌的内容共分五个小段。第一小段说:天狗峰是百丈山(又名大雄山)的最高峰,海拔1473米,站在山顶,四面望去,分别能看到奉新、修水、宜丰、铜鼓四县地界……一山望四县!多豪的豪气,多远的远瞩!这第一起句就令我高兴不已。接着又用“层峦叠翠,峭壁耸峙,危崖突兀,怪石嵯峨”十二个字描绘了百丈山的奇秀风光;又用数据告诉人们,这里是避暑胜地——年平均气温12.9°C,7月份平均气温19°C。

  第二小段说“峰下有百丈禅寺”所写的内容是百丈寺在佛教界的地位与荣光。吸引了我的是第三小段:奉新古十景之百丈猿声。有意思,这山里有猴子吗?好像我以前没听说过。细看文字,是“古十景”,大概是在古代有猴子吧?我看见明朝奉新教谕李士奇的诗句“雄峰嵂崒与天齐,中有玄猿日暮啼。涧底一声青嶂晓,风前长啸碧云低。”好家伙,真有猴子,那猴子还是黑的,还是黑猴子!可惜现在住在百丈山,看不到玄猿,也听不到猿猴的啼啸了。

    在这一小段,首先介绍的是大文豪、大书法家,九江老乡黄庭坚的“七绝 百丈寺”。虽然只那么四句,但是越看越觉得好,越看越觉得美,越琢磨越觉得有味道。深感大师就是大师——当然与当代前些年神州大地满天飞的“大师”不同——山谷先生吟叹道“才到初秋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朝阳老衲针常把,度夏惮僧扇懒摇。”看,多好!诗句一看就明白,不像现代人写诗故弄玄虚,搞得你不知道句子是什么意思。再品味品味诗的意境,山中春夏秋冬的痕迹都有了,寺院闲适的生活跃然眼前。我不多写了,读者自己去欣赏吧。因为我对这诗的喜爱,当即发给了江财老年诗协的同事们。好诗没忘记给同志们分享。这一小段不只是黄庭坚的“老衲”诗,李士奇的“玄猿”诗吸引了我,还有一位叫阴镗的诗句让我想了很多,想得很远。

     我第一眼看到“明奉新县训导阴镗”时,感到那阴镗的“阴”字是不是写错了?怎么还有姓阴的?我将从宣传牌上拍下来的照片反复对照,确认写的就是阴镗——对中华姓氏文化好奇的我,自然会对阴姓做点“研究”的——我请问DeepSeek,知道这位明朝的奉新训导就是奉新会埠人。他的家族是一个崇尚读书有着深远家族文脉的书香世家。其祖上在元代编纂的韵书兼类书《韵府群玉》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网上溯源得知,来奉新的阴姓始祖,名为阴盈,是随着大宋的南迁,为了逃避战乱定居奉新罗市镇阴村的。这个人是宋朝的大理寺少卿,是一位在北宋从事司法工作的司局级干部。是高干,是高级知识分子。因此,他的后代都有读书基因。这位奉新训导,也传承着家风,在其住地会埠华林山下的吟溪村,续办过吟溪书院。喜欢历史的,可以到奉新罗市、会埠阴姓村庄去走一走,看那里现在有多少户人家,是不是有什么遗迹?

    还想写一段,网上资料说,奉新阴氏跟春秋时的“华夏第一相”管仲有血缘关系。说是楚国派了一个名叫管修的人到“阴邑”(据说地点在今湖北老河口)去主政。这个管修是管仲的七世孙。大概是主政一方、造福一方,成就感满满,就以地名的阴字为姓,更名为阴修。于是乎,这阴修就成了华夏阴姓的一世祖。据说阴姓在河南南阳,还有山西、陕西的什么地方是望郡。总人口在百家姓中排位四百零几位。可能有几十万人。别小看阴姓人少,但也出过一些名人的。查资料时,让我感到饶有兴趣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是姓阴的,名阴丽华。皇后,让一般人第一想到的是漂亮,紧接着是智慧。能被立为皇后的,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美人。看到网上所列出的阴姓名人,让我有点不好意思——阴法唐不是姓阴吗?我第一眼看到阴姓时,怎么没有记起这位刚去世不久的103岁的将军呢?回想起来,在那“发现”阴姓的片刻,我的大脑在深层浮动过——法——法堂——字符的。可能是我过去在什么资料上,亦或是影视中“见”过这位阴姓将军。

    阴姓文化,费了我不少笔墨。我还没有给读者分享阴镗训导的七律百丈寺——

  百丈天高风满林,岁时频听野猿吟。

紫萝露湿钟初静,红树月明秋正深。

清啸漫添骚客泪,哀声不动老禅心。

玉环献罢归山去,渺渺碧云何处寻?

    在这首诗里,又听到了百丈山野猿的吟啸,又感受到了千年禅寺的清幽,又看到了归隐山林的高士的洒脱。也许在碧云深处,那里有曾经的国之栋梁,也许在秋月之夜在露湿紫萝的时候,有路过的迁客,感叹人生的无常……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喜欢不喜欢?在我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作者姓阴——因为他姓阴,姓得特别,姓得有点古怪,因而捉住了我的思绪,因而牵引着我的思绪,因而让我生出了想对阴氏一探究竟的念头。万事皆有缘,只是你没发现。就好比单位的工作,同样的管理,同样的事业,只因你有亮点,有创新,有奇招,就能让人眼睛一亮。工作做得怎么样,大家彼此彼此。单位被拿出来当典型的,让人学习参观的,肯定是因为你的创新与与众不同——也许我扯远了,但我乐于这样比较,乐于这样演推,乐于这样写作文。

    停留在宣传牌第三小段的时间够长了,下面的四、五、六自然段,我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到牌前去品读、去鉴赏。那立牌的下面自然段的标题分别是: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与亭桥。我盼望的是,什么时候能与几个好友结伴,从那牌前踏着碎石山道,爬上百丈山的最高峰——天狗峰。去感受一番高与天齐的豪迈!也许,我在攀爬过程中,不仅能目睹柳公权的石刻书法,重拾唐宣宗的碑亭诗句。说不定还能遇见千年等一回的久违了的黑猴子——哦!不对,是黑猴子的后代!

(江西财经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中心 陈光秀)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