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李秋明《天地有大美》

2025-08-21 09:27 阅读
进贤县毛笔研究会

水墨之美、和平之愿

——再读李秋明《天地有大美》

文/郑明 朱细胜

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李秋明为中阿文化交流迪拜站的国际书画艺术展《云章寄月·星沙载道》创作了《天地有大美》水墨意象山水,既以水墨勾勒东方山水神韵,更暗藏对和平的深切呼吁——愿世间远离战争与杀戮,让人类于大美天地间安享和平、静度岁月。

这幅作品以水墨为语、哲学为魂,是传统文人画精神的当代延续,更是中国艺术与世界对话的视觉桥梁,在黑白皴染间,既诉说天地大美的永恒命题,也承载对和平的珍视。 

画面为虚实相生的山水长卷,以竖幅构图构建高远意境。远景山峦淡墨轻扫,如隐于鸿蒙的剪影,藏着千里江山的悠远,映照和平年代山河无恙;中景巨岩横空,墨色从浅灰到浓黑层层积染,皴擦出斑驳肌理,深墨林木如星子散落,锚定生命存在,似象征历经磨难后坚韧的人间烟火;近景留白与淡墨云雾流动,让厚重山体悬浮于空灵之上,山脚深墨矮林呼应,完成远-中-近空间闭环。黑白灰极简色调,借墨色浓淡干湿变化,衍生“咫尺藏千里,一墨纳万象”的诗意,让观者听见山水呼吸,读懂无战无争的宁静之愿。 

技法上,传统水墨为骨、现代审美为魂,每处笔墨皆为和平铺垫。 其核心为积墨法,山体经淡墨皴擦、浓墨复染,达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质感——表层干涩笔触似战争伤痕,底层温润墨韵如和平岁月沉淀,让山水有从苦难到安宁的动态叙事。留白术意味深长,云雾留白与墨色山体有无相生,暗合道家虚室生白,既为意境生长土壤,更对无硝烟、无杀戮的美好向往。线条承文人画血脉,勾勒山体的刚劲线条是守护和平的坚定,点染林木的婉转笔锋是享受宁静的柔和,源自书法韵律的笔触让写山水成写心性。墨色五色交融,将西方光影化为东方气韵,让和平的表达更具跨文化感染力。 

作品兼具天地大美、人文哲思与和平祈愿。深植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学,更融入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代思考:雄浑山体是天地刚健,更是对和平的守护;空灵云雾是自然无常,也暗指战争动荡。二者交织成天人合一宇宙观——人是天地过客,更是守护和平、传递文明的主体。画面以极简形式践行少即是多,引导观者回归对宁静宏大之美的感知,唤醒对无战无争的珍视。在迪拜的跨文化场域中,这份大美与和平突破语言壁垒,让阿拉伯观众触摸东方思维,体会全人类对美、生命与和平的共通向往。 

这幅水墨亮相迪拜,既是东方文化符号,更是和平使者。传统技法诠释中国艺术底蕴,哲学与和平祈愿传递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在全球艺术舞台上,《天地有大美》以美为桥、和平为魂,让世界看见东方水墨智慧,印证美、思与和平的普世价值。它是李秋明创作的集大成,更是中国文化与人类和平心声跨越山海的注脚——用千年水墨诉说全人类的天地大美,呼唤远离战争的美好世界。其价值在于以传统为舟、创新为帆、和平为舵,搭建文化共鸣与和平对话的渡口。观者触摸的不仅是墨色温度,更是对天地、生命的叩问,以及全人类对和平的共同向往。《天地有大美》超越技法与形式,以东方智慧诠释美的无界与和平的共通,让水墨之美、和平之愿,成为跨越山海的文化通约。

2025年8月20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