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六)“悠哉悠哉”为哪般

2025-09-19 05:09 阅读
宋一叶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悠哉悠哉”来形容悠闲自在、潇洒惬意之人。

其实,“悠哉悠哉”的本义,并非如此。

“悠哉悠哉”最早出现在《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古人通过精致的词句,描摹了月明星稀、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人对着盈盈月光,心中充满思念而辗转难眠的情形。表述了一种令人无法释怀的情感,其最初的本义,蕴藏了情感的无奈与难解,传递了一种深切的思念和愁苦,而并非我们如今理解的那种悠闲轻松、自在潇洒的生活状态。

诗中所谓的“悠”,本义非“悠远”“绵长”之情,而是“忧虑、担忧”之意;所谓的“哉”,为西周时期的感叹语气词,通过叠加使用、重复强化“悠哉悠哉”,目的是强调并非个人小情小绪的情感,而是对家国之忧的具象化表达。可见,“悠哉悠哉”的本义是形容人那种因思念、忧虑或困扰而心神不宁、焦虑不安的痛苦,其背后承载着面对王朝危机时的清醒呐喊,是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的深沉忧思,是“敬天保民”的忧患意识。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后世可能因为“悠”字的音调和语境的变化,逐渐将“悠哉悠哉”演变为“悠闲”和“安逸”的生活状态。可见,从西周时期的“家国忧思”,到后世的“个人愁绪”,再到现代的“闲适之态”,其语义虽经多次迁移,但核心的“情感浓度”从未消散。它既是周代“敬天保民”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士大夫“忧患意识”的起点,更是大众情感表达的“文化符号”。

读懂“悠哉悠哉”,不仅是读懂一个名句,更是读懂中国人“忧乐相生”的人生智慧:在忧与乐的平衡中,既要为“天下之忧”而“悠哉”,也要为“日常之乐”而“悠哉”,从而活出清醒的淡定与薄酒的自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