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国远的山水情怀与诗联人生

2025-10-10 10:17 阅读
吉安大视界

从地摊少年到社区栋梁

1968年2月,他生于吉安市青原区河东杨家庄。十七岁的年纪,本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廖国远却已经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高中未读完的他,便开始了骑自行车走街串巷的生活。每天天不亮,他就骑自行车到值夏赶墟,收购新鲜的猪肉、水果,再辗转至市区水沟前、工农兵电影院等地售卖,微薄的差价,是他一天的收入来源。那些年,他干农活、捕鱼捉鳝、摆地摊、卖水果等,也成了他的日常。家里包括曾祖母、祖父母、父母、姐弟共十一口人,在七十年代末的岁月里,常常连一顿饱饭都成了奢望,饥饿与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早早患上了慢性结肠炎。最艰难的时候,连五分钱都掏不出来,但生活的艰辛从未击垮他的意志。结婚后的1995年,他靠着养四头猪、包一口鱼塘,攒下了四千元钱。这笔钱,成了他人生转折的第一块基石。他在街边租下一个小门面,开始经营粉面、杂货。后来又拓展到为贸易广场工地承包浇注楼面的业务,每天挥汗如雨干活,并为几个建筑队供应油、米、面等物质,两年赚来近十万元钱。

命运的转折总眷顾有心人。1997年,青原辖区的华能电厂开始建设,廖国远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可附近整条街的门面早已被抢租一空,这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却激发了他独特的智慧。他看到一栋地势低的房子,建的一层砖混结构房屋刚与公路持平,于是找到房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由他出资加建一层,以此抵扣三年租金。妻子坚决反对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最后,他投资三万元,为房东加建了一层后换来了两个门面的三年使用权。这个决定,成为了他事业起飞的关键。三年间,生意红火,他不仅收回了成本,更赚得了数十万元的第二桶金。2002年,他在家中建起了一栋青原标志性六层斜坡顶自住楼。2005年,他当选为河东街道芫下社区主任,2007年担任社区书记。2016年,他通过村居干部考试,成长为街道干部。身份的转变,见证着他从个人致富到服务群众的升华。当生活日渐红火,很多人或许会选择安享成果,廖国远却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方向——吉安市庐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不灭的奋斗之火,这团火,既照亮了自己的前路,也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廖国远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起点在哪里,而在于朝着哪个方向前进;真正的成功,不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能够点亮他人的生活。

父爱如山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井冈山大桥即将兴建的消息传遍了赣江两岸。尤其在河东,人们奔走相告:往后过江,再不必花那三分渡船上街了。廖国远就在这样的期盼中出生。多年后,父亲酒后常常对家人自夸:“我修过禾埠桥,修过井冈山大桥。修大桥时,我还当过班长。”这话他说了一遍又一遍,每道皱纹里都藏着骄傲。大桥通车后的三个国庆节,河东人总要扶老携幼走上桥看新大桥。过了桥,全家还要去仁山坪看那只脚盆大的乌龟,看盘踞在笼中的大蟒蛇,这些记忆像江上的晨雾,朦胧却从未散去。那时的赣江,是阻隔,也是纽带。七十年代化肥稀缺,吉安城里人的粪尿成了河东种田人的宝贝。天未亮,父母就挑着柴火或农产品,来到河东街西面的凌波渡口,才能上街早市。若是夜里去掏粪,或遇江面起雾,就得绕远路走井冈山大桥。1973年,家里添了辆板车,四五十元钱,在那个年代是笔不小的开支。从此,廖国远就跟着父亲去推板车,去青原山斫茅柴、上街倒粪尿等。上学后,只有周末和寒暑假才能帮父亲推车。这辆板车成了全家生计的依靠——父亲联系粮站、供销社、医院、储木场、建筑工地,用板车赚些拖运费。赣江两岸的每寸路上,都留下了父子俩和板车的影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那年,家里种了三亩多早熟油菜。天还没亮就要拖板车去倒粪尿,中餐常在沿江饭店解决,花三角钱买十根油条,开水泡软,蘸点带辣椒粉酱油,父子俩吃得有滋有味。从桥头堡往东的斜坡足有两三百米,桥上车辆稀少。父亲肩背绳带,双手紧握车把,一步一步向前挪。上了斜坡,父亲坐在车把上歇歇,指着远处说:“看,右边江水环抱的是白鹭洲,远处是神冈山,北边是螺子山,前面是天玉山、旗岭、青原山……”有一次,父亲回头指着桥头堡说:“你现在读书了,把毛主席这两首诗词念给我听听。”稚嫩的童声在江面上飘荡,父亲眯着眼笑,汗水从额角滑落……第二年,家里收了三百多斤油菜籽,父亲又带着他用板车拖到水西桃树下的油脂厂,换回百余斤香喷喷的菜油。那香气,飘了一路,也飘进了记忆深处。当年的河东常停电,父亲就带着他拖稻谷过桥,从桥西右转,出东门到螺湖桥边加工成大米再拖回家。后来,父亲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独自完成。每次四箩稻谷,三四百斤重,板车的陪伴他走过大桥,走过少年时光。如今,历五十余年的大桥已拆除重建,那些挑担推车的日子已远去。但井冈山大桥的影像依然矗立在赣江上,像一座时间的纪念碑,记录着父辈的艰辛与坚韧,记录着那些在时代变迁中始终闪亮的人间烟火。

以心照故土,喜结文化缘

1991年冬天,在吉安市区的中山场,一本泛黄的清代《唐诗三百首》静静躺在那里,纸页间仿佛浸透了岁月的沉香。二十三岁的廖国远站在地摊前驻足良久。他决定用捕鱼捉鳝的五元钱买了这本书,当时为家中幼子买一袋奶粉才六元五角钱。然而,蘅塘退士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古谚,像一缕清风吹进他的心田。他俯身拾起那本清代刻本,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毅然,用奶粉钱换回了这卷诗篇。生活的重量与诗书的轻盈,在那一刻交汇,悄然为他通往庐陵文化瑰丽殿堂的路,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这位与文学早有宿缘的男子,自幼心中便埋下了文学的种子。小学五年级时,他参观长沙垅渡槽即作文获奖;至初三时,一篇题为《我们的学校》的文章,在全级五个班级中作为范文朗朗诵读。即便后来因故辍学,奔波于农耕商旅,那份对文字的眷恋也未曾消减。那本用奶粉钱换来的《唐诗三百首》,被他视若珍宝。多少个日夜,他在字里行间徜徉,不仅将三百首唐诗熟记于心,更在诗卷中与一位位唐代诗人神交。当读到初唐诗人杜审言在吉安留下的故事与诗篇时,一种特殊的感情萌发了——他对这片庐陵故地上的人物与历史,产生了难以遏制的探寻欲望。自此,他便深深地爱上了与庐陵文化相关的一切典籍。生活渐渐宽裕后,收藏有关庐陵文化的书籍成了他最大的乐趣。多年前,他欣然出资九千、六千元购得《吉安府志》、《庐陵县志》;亦以两千元觅得一套珍贵的《庐陵诗存》。于他而言,这些不仅仅是藏书,更是与故乡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对话的桥梁。他的热爱不止于书斋。他主动融入吉安本地的文化圈,与市内外的文学、文化爱好者们交流切磋,互相熏陶。他加入吉安市楹联协会,因其热忱与贡献被推举为副主席。他慷慨资助协会活动,常常热情招待文友们聚餐畅谈。外地名家来访吉安,他也总是那个热心周到的接待者,让远方的客人感受到庐陵大地的好客与文风。这份对庐陵文化的深情,更化作了实地考察与研究的足迹。他与志同道合者一同探访,从丹沙渡、彭家窑路一路行走,终在蔓草荒烟间重新发现了湮没已久的梅林渡古迹。他将考察心得与历史钩沉写成文章,不仅吸引了电视台的专题报道,更在“徐霞客线路标志地”的成功申报中,以地方专家的身份提供了关键论证,使徐霞客当年行旅的足迹得以被重新确认与铭记。他的才华亦在创作中绽放,其楹联作品在第十六届“芸香杯”全国征联大赛中荣膺一等奖。

在2014年的一个寻常日子,他租了一辆车,载着全家人专程前往考察文天祥墓。站在民族英雄的长眠之地,感受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之气,他心潮澎湃,一首《文山故里》自心底流淌而出:“清溪远至众峰峦,美誉文山千古传。不尽富川奔向海,中华正气此为源。”后来,在当选青原区诗书画协会副会长,成立大会上,他朗诵了这首作品。那诗句中蕴含的年轻活力、历史洞见与文化气魄,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赞许。从奶粉钱换得的唐诗启蒙,到倾心收藏的故纸芬芳;从探幽访古的坚定足迹,到楹联诗词的创作佳绩,廖国远的人生轨迹,恰似一条清澈的溪流,汇入了庐陵文化的浩瀚江河,映照着这片土地上千古不灭的正气与文光。

学习诗联文化的二十余年,其间拜识了胡迎建、常江、陈平、谷向阳、刘太品、余德泉、蒙智扉等名家大腕。特别得到胡迎建、陈平两位诗联名家的常年的指点和鞭策,创作水平不断地提高。

如今,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及省、市、区等等多重身份的文化使者,廖国远依然活跃在庐陵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第一线。他参与策划电影《对联神童解大绅》,担任《中国客家楹联大典》编委,任《河东·滨江街道志》副主编,还为“中共水东区委旧址”等展馆的布展策划贡献智慧。他的诗文作品屡见于国家级及省市刊物,其中《父心常忆井冈桥》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而他为中国进士博物馆、青原山风景区、渼陂古村等地撰写的楹联,更是成为这些文化地标的一部分。在电影《渼陂》的开篇,他收集整理的儿时的童谣,由孙子孙女演绎,这是一种文化的接力,将庐陵的文脉传向更远的未来。从社区干部到文化专家,从奶粉钱换诗到成为庐陵文化的守护者,廖国远用他的人生诠释了一种可能:文化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在岁月的滋养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他,正是那棵树上最坚韧的枝干,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伸展向未来的天空。

文心寻踪 ,笔墨生辉

在吉安的历史烟云里,总有一些人,甘愿做时光的拾穗者,于历史的阡陌间躬身,捡拾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珠玉。廖国远,便是这样一位沉静而执着的文化守护者。其身影,穿梭于古籍的字里行间,也跋涉在荒野的荆榛丛莽。其笔墨,流淌着古典诗词的韵律,也绽放出时代精神的华彩——

深山觅古,三探览秀楼遗址,修志存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2019年,他肩负起《河东.滨江街道志》副主编的重任,为地方文化传承呕心沥血。在一次走访中,他来到滩头村,老族长颤巍巍地捧出珍贵的《陈氏宗谱》,那泛黄的纸页,仿佛家族乃至地域绵延不绝的生命脉搏,为他提供了探寻历史深处的珍贵线索。这其中,关于金华山中早已湮没的“览秀楼”的记载,尤其牵动他的心弦。为寻访这处消失的胜迹,他三次结伴,深入幽邃山林。从2019年开始,直至2025年3月2日,他们终在历经艰辛后,于万木掩映、峭壁环抱处,找到了览秀楼的遗址。每一次探寻,都非易事。道路早已被疯长的灌木与藤蔓吞噬,他们需手持柴刀,劈荆斩棘,在几近无路的山崖间艰难攀爬。上下山一趟,往往需要耗费整整六个小时。踏破鞋子,汗水浸透衣背,荆棘划破手臂,但那份对历史现场亲证的热望,支撑着他们一次次前行。当那些散落的基石、残存的构件的的确确呈现在眼前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万分欣喜。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确认,更是一次与古人对话、与历史相拥的精神仪式。

诗联寄情, 笔墨流淌时代声:

于故纸堆里钩沉,在山水间跋涉,并未使他疏离于书斋的雅趣。相反,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尤其体现在对古文、古诗词和楹联的刻苦研习上。他潜心钻研格律对仗,品味典故意境,写作水平进步神速,逐渐在楹联创作领域大放异彩。他的楹联作品,文辞雅致,意境深远,既承古风,又抒新意,因而备受好评,在公园、景区、庭院中落地生花,成为装点风景、启迪人心的文化印记。试看其为青原山道信亭所撰之联:“水月观心成妙理;烟霞得趣悟真机。”此联以“水月”、“烟霞”等自然意象入题,空灵超逸,蕴含着佛理禅趣,引导游人于观景中体悟内心澄明与天地真谛。而其拓展的长联:“看水月交融,澄心化境,自成妙理;得烟霞啸傲,知趣通玄,能悟真机。”更是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令人置身于那清幽山水之间,感受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启迪。

2025年的第十八届“芸香杯”征联活动中,虽为优秀奖,他的对句也展现出巧思:出句为:“芸楼望月千千载”,他对以:“香阁鸣琴久久春”。“芸楼”对“香阁”,“望月”对“鸣琴”,“千千载”对“久久春”,对仗工稳,音韵和谐,既切合“芸香”主题,又营造出一种书香琴韵、岁月静好的悠长意境。

赤诚咏怀 ,老墙新颂寄:

深情他的笔墨,不仅能描绘清幽的山水禅意,也能抒写炽热的家国情怀。在为孙永军先生红色老墙创作的系列楹联中,他展现了一位文化工作者的时代担当与赤子之心。其中一联写道:“一面红墙,呈现峥嵘岁月;两行清泪,咏讴时代精神。”“红墙”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往昔的烽火与奋斗;“清泪”则饱含后人的追思与敬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另有数联,言简意赅而内涵丰厚:“睹物硝烟漫,思怀气志来”——由眼前之物遥想当年壮烈,先烈之气志激励今人。“老墙言使命,新锐得初心”——古老的墙壁无声诉说着历史的使命,新时代的青年从中汲取初心的力量。

古村蕴秀 ,姻缘堂前祝佳偶:

他的楹联创作,亦深入民间生活,为传统村落增添文化韵味。在钓源古村的姻缘堂,他题写的佳联:“佳偶天成,合欢长共枕;良缘夙缔,连理永齐眉。”此联化用古典吉语,“佳偶天成”、“良缘夙缔”道出对美满姻缘的赞美与祝福,“合欢共枕”、“连理齐眉”则形象地描绘了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愿景,既典雅庄重,又充满了温馨美好的寓意,为古村落的民俗风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深山遗址的执着探寻,到公园寺庙的典雅题咏;从红色记忆的深情讴歌,到古村民俗的真诚祝福……他的文化之路,是一条融汇了考据与创作、继承与创新的丰富旅程。他以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以笔墨传递时代的声音。在默默耕耘中,守护着当地文化的根脉,也让古老的庐陵文化和楹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隽永清丽的勃勃生机。他,是一位真正的山水行吟者与文化守艺人。

作者:胡刚毅)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