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行吟
六十日光阴,在资溪的山水间悄然沉淀。此一行,非仅步履所至,更是心魂栖居,每一寸风物,皆在低语其独有的故事。
山水篇:造化钟灵秀

兴之所至,便去登高揽胜。立于峰巅,极目处,马头山青峦叠嶂,如游龙静卧。那起伏的脊线,沟壑的纵深,无不透着一份亘古的庄重与幽邃。山势游移,竟牵动心底一缕乡思,绵绵不绝。
循泸水而行,去寻朱崖。溪流如碧玉丝绦,柔婉地系于大地腰际。波光潋滟,映着两岸青翠。朱崖默立水湄,赭红的岩壁,在万绿丛中灼灼其华,似大地袒露的一片赤诚。更有溶岩奇诡,或如苍鹰振翅欲搏云天,或似憨熊踞坐憨态可掬。洞顶水滴,泠泠而落,在幽寂的深处叩响时间的清音。
东岭月峰,四时皆画,尤以春深为最。桃夭李秾,竞吐芳菲,红胜火,粉若霞,白如雪。风过处,落英缤纷,恍若天女散花,织就一场迷离花雨。徜徉其间,尘嚣尽洗。
铁关渡岸,古樟擎天,郁郁苍苍,香阵浮动,尽是岁月摩挲的痕迹。攀上出云峰顶,武夷群峰奔涌眼底,层峦逶迤,云涛翻卷,直如蓬莱仙境移来凡尘。每每见此大观,胸臆间豪气顿生,长啸山阿,声振林樾。
人文篇:烟火蕴悠长

资溪城郭,四坊之名,深嵌“福禄寿贤”的祈愿。闾巷之间,安居乐业,笑语晏晏。城外四乡,“南源北水东山西岭”格局俨然,吐纳着自然的馈赠。入夜,火树银花绽于道旁,霓虹闪烁,疑是星子坠落凡间。四野青翠不凋,为稼穑之事平添生趣。田畴之上,农人躬耕,种下的是希冀,收获的是盈实。暮色四合,炭火香气漫溢开来,逸兴与闲情,便在这乡间小径上悄然融合。
山间民宿,黛瓦素墙,常与晨雾暮霭相拥,恍若云中居所。这片土地,物阜民丰,源起西汉,文脉赓续,至万历年间的抚治,更添厚重底蕴,无愧“天然氧吧”之名。每一次吐纳,清冽之气直贯肺腑,涤荡心神。而那峡谷漂流,激流飞湍,皮筏跌宕于浪尖,水花激扬,惊叫与欢笑在山谷间碰撞回响,是血脉偾张的酣畅。
大觉山巅,梵音袅袅,古刹深藏。圆通寺内,禅歌悠扬,宛如天籁萦回,拂去尘虑,心境澄明。泰伯庙宇,肃穆庄严,诉说着南越古国的悠远,一砖一瓦,皆是考古长卷中的珍贵注脚。
资溪地灵人杰,史册流芳:有理宗朝开宗立派的名臣风骨;有辞海留名的书香望族,曾子固(曾巩)之师,便出此门庭;更有山莆英杰,襄助荆公(王安石)变法图强,一腔热血,尽付家国。至若土地革命烽火岁月,下张儿女,为理想捐躯,英魂永铸青山。此间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代代皆有慷慨悲歌。
烟火篇:古今共新韵

今之资溪,面包之香飘溢四方,巧手匠心,藏富于民,一业兴而百业旺。更兼“智汇资源,创新赋能”,为这古老土地注入勃勃生机。
六十日行吟,资溪的山水肌理、人文血脉、市井烟火,皆已烙印心版。它是我跋涉时疗愈的“三七”,是迷惘中指引的“远志”,是漂泊灵魂最终寻觅的“当归”。资溪之美,早已不是过眼风景,而是长在骨血里的乡愁,是岁月也无法冲淡的、心头那一缕最清甜的空气。
文/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