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的一把草,南昌人桌上的宝

2025-10-10 11:22 阅读
发哥发微

在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浩渺水岸,每年冬春之交,芦苇低垂,水草丰茂。晨雾未散,湖滩上已有人影晃动。他们弯腰俯身,手指轻掐,采下一把把嫩绿细长的野草。这草,名叫藜蒿;这味,是藜蒿炒腊肉”;这情,是南昌人刻在舌尖上的乡愁。

一道菜,何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心头好”?它从湖滩野草到宴席佳肴,从果腹之物到文化符号,背后是千年的传说、土地的馈赠与百姓的智慧。这不仅是一口味道的传承,更是一座城市精神的生动缩影。

一、从湖滩到灶台:一把野草的“逆袭”之路

藜蒿,学名狭叶艾,是菊科植物,常生于湿地、河滩。在许多地方,它不过是荒地里的一把杂草,甚至被视作需要清除的“害草”。可在南昌,它却是冬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山珍”。

“逆袭”,始于地理,成于人文。

鄱阳湖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调蓄湖泊,每年水位涨落,形成大片肥沃的洲滩。退水后的滩涂,富含有机质,正是藜蒿生长的绝佳温床。每到农历腊月前后,湖滩上便冒出嫩绿的藜蒿芽,掐一把,清香扑鼻,脆嫩无比。

但光有原料,不足以成“宝”。真正的“点石成金”,在于南昌人的智慧与情感。

“藜蒿炒腊肉”这道菜,看似简单,实则讲究。藜蒿取其嫩茎,去皮掐段;腊肉须是陈年土法熏制,肥瘦相间。先煸腊肉出油,再下藜蒿猛火快炒,加少许蒜末、辣椒,顷刻出锅。成品色泽油亮,腊香浓郁,藜蒿脆嫩爽口,微苦回甘,与腊肉的咸香形成绝妙平衡。

这道菜,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劳动的结晶。早年间,南昌人常在冬日结伴去湖边“掐蒿”,既是劳作,也是郊游。一把竹篮,一双巧手,满载而归。回家后,主妇们洗净切段,灶火一燃,满屋飘香。那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

二、苦与咸的交响:味觉里的“南昌性格”

一道菜的流行,往往折射出一方水土的性格。

藜蒿微苦,腊肉咸香。苦与咸,在“藜蒿炒腊肉”中非但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形成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味觉体验。这恰如南昌人的性格——外刚内韧,苦中作乐,于粗粝中见深情。

南昌,古称洪都,扼守赣江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八一”枪声在这里打响,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千百年来,这座城市历经战火、洪灾、变迁,却始终屹立不倒。南昌人骨子里,有一种“吃得苦、霸得蛮”的硬气

藜蒿的“苦”,恰是这种坚韧的隐喻。它生于湖滩,经风霜雨雪,却依然挺立,嫩芽破土。南昌人爱这口苦,不是嗜苦,而是懂苦——懂得生活的艰辛,更懂得如何在苦中调和出甘甜。

而腊肉的“咸”,则象征着生活的厚重与沉淀。腊肉非一日之功,需经腌制、风干、烟熏,层层工序,方得醇香。这像极了南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浮躁,不取巧,认准了就踏实干,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一盘“藜蒿炒腊肉”,是苦与咸的交响,更是刚与柔的融合。它不精致如淮扬菜,不浓烈如川湘味,却自有其粗犷中的细腻,朴素中的深情。正如南昌这座城市,外表或许不够“网红”,但只要你走近,便能感受到那份热气腾腾的真诚与力量。

三、传说里的“第一口”:从填饱肚子到精神图腾

这道菜,不止于舌尖上的,更有历史上的

“藜蒿炒腊肉”的历史,虽少见于正典文献,却在民间的口耳相传中熠熠生辉。这些穿越时空的故事,层层叠加,共同将一道家常菜升华成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腾。

最早的渊源,可追溯至晋代。传说道教名家许逊为治理鄱阳湖水患,奔走于湖区各地。一年开春,暴雨困其于孤岛,干粮将尽,唯剩一块腊肉。饥寒交迫之际,他见岛上遍生藜蒿,便采来与腊肉同炒,不料清香扑鼻,脆嫩可口,不仅果腹,更提神醒脑。此后,他将此食法推广开来,助湖畔百姓度过青黄不接的春荒。这个最古老的传说,为藜蒿赋予了“救荒之草”的初始身份,深深烙印了南昌人“务实求生”的生存智慧。

到了唐代,这道菜被赋予了文化的雅趣。据传大历年间,书法大家颜真卿受贬任饶州刺史。一日,他见民妇村姑从湖洲采回青碧辛香的野草,询问后得知,此物古称“蘩”,《诗经》中便有记载,其根茎含淀粉,可助百姓充饥度荒。颜真卿亲尝后,觉其清香独特,遂感慨道:“此草利民,名却无奇。依我所见,不如称作‘藜蒿’。‘黎’者,众也;这便是众人喜爱的野蒿了。”这一传说,不仅是关于命名的雅事,更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俯身向下”的为民情怀——真正的好东西,其生命力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

时代流转至元末,传说的主题转向了逆境奋起的英雄气概。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多年。一次,朱元璋兵败被困于康山草洲,粮草断绝,士气低迷。随军伙夫见洲滩上长满藜蒿,便与仅剩的腊肉皮同炒,奉于主帅。朱元璋食后精神大振,连赞“此味可振军心”,并率军成功突围,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这个传说虽难考证,却将藜蒿与“英雄”和“转机”紧密相连,恰如南昌这座“英雄城”的气质——于至暗时刻寻找生机,在平凡之物中创造奇迹。

这些年代交织的传说,或许难辨真伪,但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事实:藜蒿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鄱阳湖区域人民生存智慧、文化记忆与不屈精神的文化载体。它的演变史,正是一部赣菜文化从泥土的粗粝走向生活的精致、从民间的灶台走向精神殿堂的生动缩影。

四、技艺与记忆:老味道的守护者

正因为藜蒿炒腊肉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情感与文化,它的传承便不仅仅关乎技艺,更关乎记忆的存续

然而,在工业化与速食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味道正悄然消失。大棚种植的藜蒿,虽鲜嫩却少了湖滩的野性;液熏腊肉,虽快捷却失了柴火的醇香。当“方便”成为主流,谁在守护这一口地道的“南昌味”?

答案在田间,在灶前,在每一个不愿让传统断档的普通人身上。

南昌市新建区、南昌县的鄱阳湖沿岸,仍有许多农户坚持冬日下滩采藜蒿。他们熟悉每一片生长点,懂得何时采摘最佳。他们不图快钱,只求“这味不能歪”。一位老农说:“机器采的蒿子太老,只有手工掐的嫩尖,才有那个清香。”

在南昌的老城区,还藏着不少“苍蝇馆子”。老板可能是三代相传的厨子,坚持用铁锅猛火炒菜,腊肉必是自家熏制。食客们不在乎环境,只为那一口“老味道”。一位餐馆老板说:“我炒了四十年藜蒿炒腊肉,火候差一秒都不行。这不是生意,是责任。”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也在行动。一些新派赣菜餐厅,开始重新诠释“藜蒿炒腊肉”——用分子料理技术呈现藜蒿的清香,或将其做成精致小点。他们不否定传统,而是用新语言讲述老故事。还有大学生返乡创业,做藜蒿酱、藜蒿茶,把“湖滩野草”变成网红产品,销往全国。

政府也在发力。南昌将“藜蒿文化”纳入地方非遗保护范畴,举办“藜蒿节”,打造“鄱阳湖藜蒿”地理标志品牌。这不仅是对一道菜的保护,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珍视。

值得一提的是,藜蒿炒腊肉”的精髓,不仅在于食材,更在于火候与锅气。正宗做法讲究“三快”:手快、火快、锅气快。腊肉煸出油,蒜片干椒爆香,藜蒿下锅猛火翻炒不过三十秒,断生即止。多一秒则软,少一秒则生。更有巧思者,撒一撮“鄱阳湖虾粉”——湖鲜的浓缩,鲜味瞬间炸开,堪称点睛之笔。这不仅是技艺,更是对“鲜”的极致追求。

这一切的守护,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那份穿越千年、源自湖滩的独特香气,不仅留存于城市的记忆里,更能鲜活地飘香于未来的每一个春天。

五、从一盘菜看一座城:味道里的发展智慧

“藜蒿炒腊肉”只是一道家常菜,但它背后,藏着城市发展的大逻辑。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竞争力,往往来自最本土、最独特的东西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之间的比拼,不再是简单的高楼大厦、GDP数字,而是谁能留住自己的“味道”——文化的味道、生活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南昌没有盲目模仿“网红城市”的路径,而是深耕本土资源:以“八一”精神铸魂,以“山水名城”塑形,以“赣菜”留人。一道“藜蒿炒腊肉”,就是一张闪亮的美食名片。它吸引游客,拉动消费,更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数据显示,每年冬春季节,南昌餐饮业因“藜蒿经济”带动的消费超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GDP”。

它也启示我们:发展,要“接地气”。 藜蒿长在湖滩,腊肉熏在农家,这道菜的根,深深扎在土地里。城市发展亦如此,只有贴近百姓需求,尊重民间智慧,才能获得持久动力。政策制定者若能多尝尝“藜蒿炒腊肉”,或许更能理解什么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文化自信,始于日常我们不必总去追逐“高大上”的文化符号,那些藏在菜市场、小餐馆、百姓家中的传统,才是最真实、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保护一道菜,就是保护一座城的记忆与灵魂。

如今,藜蒿已从“春令限定”走向“四季常驻”。南昌县、新建区等地建起藜蒿种植基地,大棚控温控湿,让这道“春天限定”变成了“四季常驻”。预制菜企业也开始研发“速冻藜蒿”“即食腊肉”,让这道菜走向全国。文旅项目推出“鄱阳湖春菜宴”,藜蒿炒腊肉稳居C位。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南昌人心里都清楚:真正的味道,不在米其林,而在妈妈的锅里;真正的传承,不在菜单,而在一代代人对“那一口”的念想。

六、发哥发微:一味知城藜蒿里的南昌印记

鄱阳湖的一把草,之所以能成为南昌人桌上的宝,归根结底在于它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它是乡愁的载体,是城市的味觉身份证,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

它从历史的传说中走来,承载着救荒的智慧与逆袭的勇气;它在市井的烟火中生长,凝结着百姓的巧思与家庭的温情;它向广阔的未来走去,融入了创新的活力与品牌的雄心。

守住了这一口地道的“藜蒿炒腊肉”,守住的不仅是一道菜的传统技艺,更是一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根脉。它不喧哗,却自有力量;它不昂贵,却最为珍贵。

这平凡野草的清香,已然渗入南昌的城市肌理。它无声地诉说着:最是人间烟火味,能抚凡心,能聚人心,亦能铸就一座城不可替代的魂。

 

 

文章首发于大江号,如需转载或授权,请联系作者。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