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2万人看烟花到“夜经济榜首”:南昌的“长红”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赣江两岸的夜空被璀璨烟花点亮,122万市民与游客挤在江滩、桥梁、高楼露台,举着手机记录这一时刻——当晚,“南昌烟花”话题在抖音、微博双平台登上热搜TOP3,相关视频播放量超8亿次。这场盛会让南昌成功登顶全国“夜经济活跃城市”榜首,但比单场烟花的热度更值得追问的是:三年前,南昌还只是靠“网红打卡地”短暂出圈的城市;到2025年,它不仅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十大宜居城市”,更首次跻身“全球100经典目的地”,成为少数能跳出“网红易逝”怪圈的城市。其“长红”的密码,究竟藏在何处?
答案的核心,在于南昌对“流量”与“留量”的精准转换。2023年春节,南昌首场迎春烟花晚会意外爆火。但不同于很多城市“靠一场活动赚快钱”的思路,南昌从那时起就开始布局“长效体验”:滕王阁启动北扩工程,拆除1.2公里的实体围墙,将原本封闭的景区变成开放的“城市客厅”——原本只能远观的名楼,如今市民晨跑时能随手触摸朱红廊柱,游客可从滨江步道直接走进景区。这些改造并非空谈,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滕王阁全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其中“二次回访”游客占比极高。
更关键的是,南昌跳出了“靠景观吸客”的传统模式,转向“用情绪价值留客”。这种情绪价值,藏在无数细节里:国庆期间,八一广场的特警每天要接到无数“拍照请求”,不仅帮忙拍照,还会精心构图,提供完美的情绪价值。这些带着“制服温度”的照片,在社交平台形成二次传播,仅“南昌特警帮游客拍照”的话题就收获互联网大量浏览。这种“不刻意营销,却处处是感动”的氛围,让“南昌很亲切”成了游客的集体印象。
这种印象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2024年,南昌全年旅游总花费较2020年大幅度增长,游客数量也是远超同期——这意味着,游客在南昌的人均消费显著提升。以前游客来南昌可能只玩1-2天,现在会留2-3天:第一天逛滕王阁、八一广场,第二天去省博、海昏侯博、八一起义纪念馆,第三天在市区吃拌粉、瓦罐汤、江西小炒感受本地生活。
当一座城市能让游客从“打卡景点”转向“体验生活”,其“长红”便有了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