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年水稻驯化栽植与古代气候变迁

江西万年水稻驯化栽植与古代气候变迁
《江西古代气象初探》(之二)
江西省气象局 邓晓明
一、序言
江西,简称赣,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因唐代设江南西道而得名。江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核心代表包括书院文化、陶瓷文化、稻作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商帮文化、戏曲文化、矿冶文化、风水文化和造纸印刷文化,这些文化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它的形成与当地天气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万年水稻驯化栽植与古代气候变迁 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中研究农业起源,特别是稻作农业起源的关键性遗址之一。其发现为探索人类从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
仙人洞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其文化堆积年代跨度约从距今2万年至距今9千年。其中最重大的发现是提供了世界上最早的稻属植硅石证据之一。
考古学家在遗址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1.2万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以及距今约1万年前的人工驯化稻植硅石。这使得万年仙人洞与邻近的吊桶环遗址一起,被公认为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之
早期的水稻遗存(距今约1.2万年)显示其特征更接近于野生稻。这表明当始采集并利用野生稻作为食物来源。到了距今约1万年前后,遗址中出土的稻植硅石形态开始显示出驯化特征。例如,稻谷壳的双峰乳突形态介于野生稻和完全驯化稻之间,反映了水稻正处于人工驯化的过程中。这一连续的地层和遗存证据,清晰地展示了一个“野生稻采集→初步驯化尝试→栽培管理”的演变序列,为研究水稻驯化史提供了近乎完整的“教科书式”的案例。
需要明确的是,在距今1万年前的早期阶段,仙人洞先民对水稻的“栽植”可能并非像后世那样成规模的、成熟的稻田农业。更可能是一种 “初始栽培”或 “管理采集” 的模式。即先民们有意识地照料野生稻群落(如清除竞争植物、适当播种收获的种子等),从而开始干预水稻的生长繁殖,并逐渐引导其遗传特性向有利于人类需求的方向(如不落粒、颗粒变大等)演变。这种模式是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典型特征。
(一)意义与影响:
1. 改写历史:仙人洞的发现将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前至了1万年前,刷新了人们对农业起源时间的认识。
2. 实证起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是世界稻作起源中心”的学说提供了最坚实、最古老的证据之一。
3. 文明基石:水稻的成功驯化与栽培,为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南方的史前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初步总结: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通过其出土的距今1.2万至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雄辩地证明了该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最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它记录了古人类从采集野生稻到开始尝试驯化栽培稻的关键转变过程,在世界农业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水稻栽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水稻栽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是揭示农业起源的关键。 仙人洞遗址的先民之所以能够开始驯化和栽植水稻,根本上是得益于末次冰期结束后,全球气候转暖(特别是进入全新世早期)所带来的。
1. 年代:仙人洞遗址的关键考古层位大约在距今约12000年至9000年前。这个时期正好处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末期向全新世早期过渡的阶段。在该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古栽培稻遗存之一。
2. 特征:这里的稻米呈现出一种“野生”与“驯化”特征并存的过渡状态,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
3. 当时的古气候环境
根据对遗址周边的花粉、植硅体、土壤沉积物等进行的古环境重建,科学家们揭示了当时的气候状况:
(1)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末次冰期(非常寒冷干燥)结束后,全球气温开始回升。到了全新世早期(约11700年前开始),气温和降水量显著增加,气候变得比今天更加温暖湿润。
(2) 季节分明,水热同期:夏季风增强,带来了充沛的降水,形成了炎热多雨的夏季和相对温干的冬季。这种“雨热同期”的特征非常适合喜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3) 地貌与植被:当时万年县一带处鄱阳湖畔,地貌多为丘陵、河谷和沼泽湿地。茂盛的亚热带森林(如栎、栗、杉木等)和湿地植被覆盖,形成了众多适合野生稻生长的浅水沼泽和湖滨地带。
4. 气候如何促水稻栽植的产生
适宜的气候条件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了水稻栽植行为的出现:
(1)提供丰富的野生稻资源: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湿地环境使得野生稻能够大量、广泛地繁衍。这为洞穴中的狩猎采集者提供了稳定、可靠且易于获取的食物来源。他们最初是大量采集野生稻作为补充食物。
(2)环境压力与人口变化:尽管气候整体变暖,但在过渡时期仍存在一些短期的气候波动和干旱事件。这些波动可能造成了野生稻资源的短期短缺。另一方面,丰富的资源可能导致人口数量略有增长。
(3)资源压力:(短期短缺或人口增多)可能迫使人类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干预(如除草、保护特定地块、尝试移栽)来增加和稳定稻谷的产量,从而迈出了从“采集”到“栽植”的第一步。
5. 为早期农业实验创造条件:
(1)稳定的生长季:足够长的无霜期和稳定的降水量确保了水稻能够完成其生长周期,让人类有机会观察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完整过程。
(2)易于管理:周边的沼泽湿地环境,水位相对稳定,先民可以比较容易地选择靠近水源的平坦地块进行简单的管理,而不需要复杂的灌溉工程。他们可能通过堵塞或开挖小水沟来控制局部的水位,这就是最原始的稻田雏形。
(3)定居生活的促进:温暖的气候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括水稻)减少了人群迁徙的频率,促进了半定居或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观察、管理和保护特定的植物,这是农业产生的重要社会前提。仙人洞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居住的洞穴遗址。
三、初步认识
经初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适宜的气候是舞台,环境压力是催化剂,人类的智慧是导演。”
(一)基础条件(舞台):温暖、湿润、稳定的全新世早期气候创造了野生稻大规模繁衍的理想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最初的资源库和实验场。
(二)诱发因素(催化剂):短期的气候波动和资源压力迫使人类不得不寻求超越简单采集的生产方式,以保障食物供给的稳定性。
(三)人类响应(导演):居住在仙人洞的先民利用这个“天时地利”,通过长期的观察、试错和干预,最终成功开启了驯化水稻的漫长进程,从而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因此,万年仙人洞的水稻栽植并非偶然,它是人类智慧与特定历史时期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杰出成果。
二〇二五年十月十日初稿于南昌
作者简介,
邓晓明,1956年出生,江西省气象局退休人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理事,气象诗社常务副社长,江西省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手机与微信同号:13607065937),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南莲路20号一单元102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