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画收藏:这事本身就很古老

2025-10-13 11:34 阅读
陈米欧

   古字画收藏这件事,是自古就有的。

   唐代,就有关于王羲之书法在市面上的比较价值的说法,说王羲之草书一百五十个字,也就跟他一行行书的价值相当。这是唐代张怀瓘《书估》曾提到过的,他说:

   如大王(王羲之)草书真字,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真正(楷书),偏帖则尔。至如《乐毅》《黄庭》《太师箴》《画赞》《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为国宝,不可计以字数,或千或万,惟鉴别之精粗也。他皆仿此。

王羲之《远宦帖》上有清晰的“项子京家珍藏”“项元汴印”

   没有交易就不会有这种不同“品种”书法的比较价值,显然,唐代就有了字画交易与收藏。自唐以后,历代字画收藏自然是“传承有序”。如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就极富收藏,至今在故宫能见到的一些古字画“重器”上,多能见到项元汴的收藏印,如“项墨林鉴藏章”“项墨林季子章”“项墨林父秘笈之印”“项子京家珍藏”“项元汴印”“子京”等。这说明这些“重器”当年都曾经为其所有。他在字画上,也曾很直接地标出藏品的价值,比如他给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瞻近帖》标定价值为 2000 两银子。

王羲之《瞻近帖》

   古字画在价值评定上也有一些规则,比如,山水画比花鸟画贵就是一个最常见的规矩。据《长物志·论画》说:

   山水第一;竹、树、兰、石次之;人物、鸟兽、楼殿、屋木小者次之,大者又次之。

   至于尺幅大小,自然是尺幅越大越贵。清代画家郑板桥自订《润格》云: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到了晚清,上海的书画市场交易非常火爆:

   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

   又说喜爱者众:

   一时走币相乞,得其寸缣尺幅,无不珍如球璧。

   这是晚清诗人、绘画史家张鸣珂在《寒松阁谈艺琐录》中描述的情形,它反映当时上海聚集许多外来书画家的同时,有钱人对名家字画也是非常喜欢、十分追捧。

李瑞清楷书对联

   正是晚清上海字画市场交易的繁荣,给后人留下了数量较大的藏品。至今,在拍卖机构上出现最多的,也就是晚清以来书画家的存世翰墨。至于当时字画家的名号,也是多种多样,如“海上三吴” “海上四妖”“海上三老”“海派六十家”等。因为年代近,真实可靠的藏品数量也大,这其实也是给古字画收藏入门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收藏方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