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山的毛竹林

2025-10-13 12:46 阅读
晨晔

  车过红山村,在一湾绿水的对岸,是林校的毛竹林。竹林叠翠如屏,轻飏竹梢,风景如画。横跨东西的长桥,呈现眼前,这桥是进出林校的必经之路。桥的左边,在缓缓河流的上游,是另一片竹林,那是通向杨村方向的毛竹林。大巴车在桥头停住,几十位怀旧人纷纷下车。特别的山间空气,淡淡的酱香,扑鼻而来。碧水长桥,翠竹青山,蓝天白云,还有远处缓坡上的教学园区,以及下车地点高高的校门与林荫中的办公大楼,目不暇接,尽收眼底——陈生把目光停留在桥两边的毛竹林上,似乎对这两片如屏如画的竹林情有独钟,似乎竹林勾起了他对林校学习、工作、生活的情丝与感慨……

  从教学园区出门,向左下桥,走上松软的细沙路,就走进了刚才首先看到的毛竹林。这里是室外教学的天然课堂。林业专业的学生在这里用标准的棕红色金属线丈量过路程长度。老师在这竹林小道上架起经纬仪、水准仪,一群学生围着架起的精密仪器听老师讲解,并对着镜头看前方标杆上的红黑相间的“E”字。这些是测量课。测树课老师拿起一根与短笛一般长短的测树棒,对着林中一棵棵竹竿扫视一周,然后就知道这竹林的大致蓄积量数值。学生感到这测树棒很神奇,更神奇的是叉开大拇指与食指变成一个倒“人”字形,放到眼前,伸长手臂,同样扫视一圈,也能对这一片毛竹的蓄积量估测出个八九不离十——据说有位林校毕业生在地方当县长,到林区调研,就用手臂测量过林地的大致蓄积量,当场显露了这门绝技——走进毛竹林,学会辨认植物也是必修课。利隆祥老师走在前面讲,学生跟在后面听,几十个学生跟着,老师不时回头喊后面的学生不要掉队。最听话的都是女生,她们跟老师最近,植物学成绩也更好。当然,几个成绩特别优秀的男生,也是识认植物的佼佼者。他们还在教学园区的后山挖过土壤剖面,听过土壤学讲课,分辨出出什么是土壤的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原江西第二林校长桥下游河流一侧的风景。河流左岸是文中首先写到的毛竹林,远景是平顶山、大茅山(照片来源于网络,拍摄者校友)

  课余时间,同学的休闲去处,也大多离不开毛竹林。独自一人,踯躅林中,手里拿着卷成筒状的林业杂志,不知是在背诵还是在思考?两三个同学,并排走在竹林间的小路上,秋日的夕阳越过河水,斜透进密集的林中,把柔美的金光斑驳的照射在学子身上。学子们沐浴着金光,边走边谈笑。也许他们在谈论人生理想,也许在畅谈中国的林业未来。

  在这两片竹林里,也演绎了学子们的青春故事,也唱出过不同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四人,两男两女,手里拿着两个长柄捕虫网兜,在竹林边的草丛中捕捉蝴蝶,说是为了完成森防课的作业。他们说昨天有同学在戴凤凤老师指导下,制作出的凤蝶标本,非常漂亮!他们四人穿过毛竹林,在竹林尽头,在乱石沙滩上,席地而坐。河滩对面红山农场的房屋给他们以家的联想,浅浅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给他们以校园时光也如流水,也终将远逝的无奈。于是他们以垒起的石块为凭,以竹林作证,义结金兰。在这片天地间,他们在同学关系之上又加了一层异姓兄弟的亲情。据说他们之间的后续故事更加精彩。

  古代圣贤告诉人们说,万物都是有灵的。也许这里的每一棵修竹,每一株灌丛,每一小块草坪,都珍藏了不少不同时代的青春恋歌。只要去发掘,去拨弄,这些恋歌的音符就会迸发出美妙的旋律。

原江西第二林校林业专业85(4)班学生华小荣等同学在校园毛竹林晨读(拍摄者汪国超)

  大家行走在桥面上,一位管姓先生遥指大茅山山峰说,我们爬过大茅山,背着军用水壶,还记得不?在上大茅山的路上,也与这桥两边一样,有好多毛竹。是的,从校园出发,顺着河流,抄小路走向茅桥林场方向,在河边的山上就有毛竹。但毛竹最多的是黄泥山——大茅山脚下有很多小山,在林校(共大)常提起的山名是黄泥山、平顶山——那年夏天,他们每人斜挎着一个绿色军用水壶,穿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白色短袖衫,白色胶鞋,个个高高兴兴地沿着崎岖山路穿林登山。黄泥山路面较宽,可通板车,走上这段山路,立即被黄土路面和黄绿色的毛竹所吸引。这山里的毛竹为什么近乎金黄呢?是不是毛竹们是生长了多年的老竹?亦或是在夏日骄阳的照耀下,让人感到这山里的竹色更加黄灿?这黄泥山的金色毛竹在向青年学生点头致意。一阵风来,枝叶发出沙沙声响,是毛竹们向学生发出的欢迎声?毛竹是不是在赞叹说,又看到一批未来的林业工程师了!学生们感到这山中的毛竹与校内长桥水岸的毛竹一样,都特别谦虚,特别友好。因为毛竹们见到来人都低点着竹梢向人点头示意!毛竹与杉树、白杨不同,不会总是梢杪参天,显得特别张扬。毛竹的谦逊恭敬,可能是大茅山毛竹的风格!学生们在绿树小径中攀登,海拔高度不断攀升,在峭壁石峰的底下,他们借助树干木梯爬上了大茅山的巅峰。一览四周,群峰拱卫,凉风轻拂,人在天上,好不痛快!在群山俯首,绿波环绕的景致中,那远处的低山谷涧,可见几片如稻谷嫩黄的林地——毛竹林——毛竹林为什么不爬上山顶?即便是小小的山顶,它们也不曾去占领。为什么不像松树一样与顽石比肩?江西别处大山的毛竹是会爬上山顶的,有的还从山脚到山顶全都是毛竹的领地。这大茅山的毛竹林从不高高在上,似乎总是把崇高让给绿树劲松,而自己却乐意用谦卑的风姿去装点大山的山麓!

  毛竹还有一大美德,就是藏茎于地下。它的茎是地下金黄的竹鞭,地上苍翠的竹株是它的枝条。因此,竹鞭才是毛竹的强干。竹鞭何以有德?因为它把外在美奉献给了枝叶,它将生命力奉献给了竹株。它深扎地下,广拓空间,积蓄能量。它鞭节生根,汲取大地营养,它鞭节吐芽,长出百千新竹。竹鞭在毛竹的地底下纵横交错,所向披靡,盘龙虎踞。它是地下的黄龙,它是蛰伏的虬龙——林业专业毕业生,扎根江西基层单位,成为基层林业事业的科技先锋、管理行家。他们在基层生根、开花、结果。他们有如竹鞭,是江西林业队伍的基层潜龙,是托起江西绿色林海的地下黄龙!

1987年5月,中顾委委员革命家方志纯到江西第二林校视察,并于次年5月题词祝贺学校创办30周年。时任校党委书记潘定兴在汇报工作(照片来源于江西财大档案馆,拍摄者记者)

  这群怀旧人从教学园区出来,重上长桥,即将乘车告别林校。德兴的叶先生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他说,教学园区是巨人的额头,桥两边的毛竹林是巨人的两扇眉毛。碧绿的河水透着山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属桥的两侧,是巨人炯炯有神的双眼。校园缓坡上的永恒矗立着的“730”巨碑,让巨人的额头更显丰隆。桥梁让人想起鼻梁,高高的校门是巨人高翘的鼻尖,鼻尖前方的林荫道,是巨人的云中,正对着云中的办公大楼,是学校的喉舌,是巨人的嘴巴。
 巨人的朝气赖于他眉宇间的神韵!绿水青山,生态优美,则明眸善睐,眉清目秀,浓眉大眼。有了传神的眉目,就有了这块宝地的勃勃生机,就有了巨人的雄健魅力!
 坐上告别校园的大巴车,在德兴县城住了一晚。白天的路走多了,陈生有点累,晚餐酒后,没有去舞厅卡拉OK,径直回房与好友聊了一会儿天,就睡着了,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噼——啪,啪啪——呼—啦”,阿呀!竹子断了,竹林里大片的毛竹被大雪压折了,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的。陈生刚出教学园门,漫天皆白,桥两边的竹子纷纷折断,纷纷倒下。大雪都接着下一个星期了,桥上积雪过膝,根本行走不通。天昏地白,茫茫一片,雪花还在零星地飘下,竹林边的水塘像个大窟窿,黑乎乎的。一声“哗——,啪——”大树树冠上的积雪像瀑布一样倾泻下来。大树树枝折断了,像断臂挂在树上……
 “天道轮回,竹断枝劈——”,“天道轮回,竹断枝劈——”,这声音不知来自何处?陈生仰望昏暗的天空,难道这声音是从上天传来的?……
 “幸福明年,春笋春天——幸福明年,春笋春天——”,又有不同的声音从苍茫的天空传出。陈生的眼前,积雪消融,春笋破土……
 “轰——隆隆”,一声雷鸣,把陈生从梦中惊醒!——陈生从床上坐起来,原来自己是在做梦!天已蒙蒙亮,他走到窗前,拉开窗帘,外面并没有下雪!陈生对梦境意犹未尽,他觉得那上天的声音——天道轮回,竹断枝劈;幸福明年,春笋春天——富有哲理。他想起了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荣格说,梦是象征,可以解析。难道这梦是以象征的方式传递林校那块土地的沧桑变幻的神奇?

  1958年8月1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茅山分校成立。共大事业风风火火,教学科研、生产劳动,正如央视新闻纪录片《大茅山的春天》所记录的一样,春风浩荡,气象万千。那时,日本、德国、美国、新西兰等国际友人,现代著名文化名人沈钧儒、胡愈之等纷纷前来考察学习。1962年3月12日,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委员长走进教室,听了龚禄生老师的代数课。委员长完整听完一道方程解析题的讲解后,不在乎老师手上还粘有粉笔灰,就起身亲切地与龚老师握手——现在这一听课场景以雕塑形式“定格”在校园的教室里——那时学校大桥两侧的竹林,应该是苍翠向阳、春意盎然的!生产与劳动相结合的,不要国家一分钱的共大办学模式遇冷式微,服务全国的共大大茅山分校转变为服务德兴一县的共大德兴分校,直至最后近乎停办。这是不是梦中听说的竹林的“天道轮回,竹断枝劈”的寓意?全日制林校崛起,面向全省培养林业科技人才,是不是“幸福明年,春笋春天”的征象?因为它告诉人们,春笋破土绿竹万竿的春天来临了!然而“天道轮回,竹断枝劈”,林校整体搬迁进省城,这里的校园一度荒芜,藤草爬墙,是不是又一次狂风厚雪压断了这里的翠竹?天道轮回“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在这里揭牌成立。基地在中药繁育、DUC测试、种质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走在华东乃至全国前列。基地还布置了中医药博物馆;在桥对岸,新社区内的共大林校高光记忆馆,也已建成开馆,这里又成了地方新的文旅打卡地。这是不是“幸福明年,春笋春天”的重现?!这块土地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它倒而不败、蜕变重生,它是一块不断创造奇迹的风水宝地!

1962年3月12日,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委员长,深入共大大茅山分校农学系302班课堂听课(照片来源于江西财大档案馆,拍摄者新华社记者)

  小车渐行渐远,一行怀旧人离开德兴,离开群山绵延、层峦叠嶂的德兴。他们回望大茅山,大茅山的毛竹林看不见了,只见大茅山横亘天际,三座山峰耸插紫霄。这大山既熟悉,又觉新奇。那“万嶂碍行云”的山嶂,那“千峰倚空碧”的仙峰,仿佛是从千年历史中一路走来……
 苏东坡来了,他留下了舒啸一声的聚远楼。
 方志敏走了,他留下了革命精神与《可爱的中国》。
 多少人来了又走了……
 陈生远瞩大茅山和山中看不见的毛竹林,心里默默吟诵道:
 山高留仙迹,竹影曾雪痕。
 林校共大远,乌珠艾草神。
 既兴人才地,亦开经济门。
 梦中忽仿佛,犹言花桥春。

  说明:1.苏东坡在德兴留下两首诗,一吟舒啸亭,一吟聚远亭。现在德兴建有聚远楼。2.乌珠,指当地人称的山乌珠,即中草药赤楠。据网上文章介绍,近年在大茅山地区,药材赤楠和艾草种植面积最多。3.花桥是地名,指原江西第二林校所在乡镇的那片地方。
(全文推送完毕。谨将此文献给原江西第二林校、共大德兴分校、共大大茅山分校的历届毕业生和所有教职员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