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写记者,就不能只写记者
今天,是2025年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节。当我们提起“记者”二字,不能只停留在符号化的想象,而应走进那些被汗水浸透、被使命充盈的生命历程。
你要写记者,就不能只写记者。你要写凌晨三点突发新闻的火光冲天,写寒冬深夜现场蹲守的瑟瑟身影,写高温50℃的电梯井道内汗水模糊了镜头的艰辛。你要写“新闻是跑出来的”背后,那近十万公里行程的跋涉,写马背上的颠簸,写边境线上险些坠入山谷的惊心动魄。
你要写记者,就不能只写闪光灯下的光彩。你要写零下35摄氏度边防线上与官兵一同巡逻的坚持,写浮石积雪中每前进一步的艰难。你要写“不在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的职业信念,写甘愿放弃公务员身份扎根边疆25年的选择。
风险中的坚守是记者的常态。你要写《夜探“虎”穴》记者顾伟面对黑枪威胁的不屈不挠,写《一次艰难的采访》中面对阻挠时的毫不退缩。这些报道背后,是记者们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勇气,是为了真相敢担风险的担当。
在今日九龙坡的高温下,记者胡源为记录电梯维保工的工作,置身近50℃的“蒸笼”中,五分钟便大汗淋漓,却仍坚持完成采访。这不是偶然,而是记者工作的真实缩影——以身体验换取真实感知,以第一视角传递鲜活故事。
你要写记者,就不能只写冷冰冰的报道。你要写78岁的柴妈妈家50年没吃过一顿团圆饭,而记者捕捉到病中母亲与子女团聚的感人场景。你要写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情感的共鸣,写那些被汗水浸润的瞬间如何触动心弦。
当摄影记者曹鸣鸥跟随外卖员穿梭于炙热街道,他捕捉到的不仅是送餐流程,更是21岁外卖小哥“勤奋、朴实、智慧”的具象化呈现。你要写这种将平凡化为不凡的笔触,写记者如何让默默无闻的坚守被看见、被铭记。
你要写《民主村饭局》栏目组在40℃高温下户外录制2小时,摄像机数次因高温宕机却从不言弃的坚持。你要写他们为何选择在酷暑中工作——只为让观众看到最佳效果,让3000万浏览量的背后有着温度与情感的传递。
你要写记者,就不能只写眼前的新闻。你要写记者如何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从京张铁路的变迁到校园商户的更替,从进食障碍群体的困境到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生活。你要写他们如何用文字抚摸社会高速运转中留下的“伤疤”。
你要写新闻让我们看见“人”的本质。那些在偌大校园里寻找哭处的学子,那些在皮村坚持文学的工友,他们的故事因记者的笔而被人知晓。你要写新闻如何串联个体身上闪烁的瞬间,在共情中凝聚人类共通的善意与力量。
当数字衡量一切,记者守护着无价的人文温度;当个体被迫失语,记者放大那些被忽略的声音。你要写在人工智能模拟思维的时代,记者们如何坚守“情感与心灵的温度”,如何以不可替代的人性关怀对抗技术的冰冷。
你要写记者,就不能只写荣光。你要写理想主义屡屡碰壁的困窘,写选题被毙的失落,写通宵赶稿的疲劳。你要写面对“新闻已死”质疑时的自我反思,写在骨感现实中对新闻理想的坚守。
你要写老一辈新闻人的叮嘱——“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你要写年轻记者应有的准备:准备吃苦,准备受冷遇,准备在拥挤不堪的人群里被人推来搡去。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写记者笔下的千钧之力和万钧之责。今天,我们致敬的不仅是记者这个职业,更是那份对真实的执着、对联结的渴望。当钢筋铁骨的城市丛林无法为人心提供庇护,当人工智能让人类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记者的笔让我们看见人、看见世界、看见可感可触的生命图景。
今天,在第26个记者节,愿我们仍能听见内心的召唤:去记录,去追问,去书写。因为,当每一个现场还有记者的身影,当每一个故事还有倾听的耳朵,当每一个真相还有追寻的勇气,记者这个职业就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谨以此篇,祝各位记者节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