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小道》总导演雷献禾:突出并强调人物的内心体验
原标题:总导演雷献禾:突出并强调人物的内心体验 ——探班《邓小平小道》拍摄现场之二
记者危春勇
“预备,开始!”坐在摄影棚的监视器前,身着大红长袖衫的雷献禾,通过对讲机下达了正式开拍的指令……
电影《邓小平小道》,作为中宣部专资扶持项目,汇聚了国内一流的主创人员队伍,担任总导演的雷献禾便是当今国内电影界的“大咖”之一。
雷献禾先后拍摄了《敌后武工队》《离开雷锋的日子》《大雪无痕》《海之门》《老娘泪》《雪乡》《远山的红叶》等一批脍炙人口、反响热烈的影视作品。特别是1995年,由他执导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轰动一时,荣获了政府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文学艺术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上海影评人十佳影片奖以及首届老舍文学奖,并获得金鸡奖最佳影片提名奖等多项荣誉,也因此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影坛的地位。
雷献禾是长影子弟,父母都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因此从小就受到电影艺术的熏陶。不过,他最初学的是电影摄影,1991年才改做电影导演。当年执导的轻喜剧影片《祝你好运》,便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邓小平小道》,是雷献禾拍摄的第二部与江西有关的主旋律影片。2016年,他执导了根据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老人真实事迹创作的故事影片《老阿姨》。雷献禾说,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数之不尽的创作资源,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银幕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正能量,将优秀的电影作品推向世界。
谈起此次执掌的电影《邓小平小道》,雷献禾说,与以往表现伟人、描写小平的影视作品不同,这个戏的最大特点是更加注重写人物的思想状况,强调人物的内心体验,还有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所以,在创作中,我们特别要求把人物提到最前面来,作为事件的前景来突出处理,而把事件放在人物的背后,作为背景来淡化处理。
当下电影艺术的创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拍得糙,一种是拍得细。前者追求的是“短平快”,后者恪守的是“慢工出细活”。雷献禾表示,《邓小平小道》是朝着精细化的目标和方向冲刺的,希望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切实打造成为一部有国际水准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精品力作。
据了解,为了最大程度走近历史,掌握更多的真实细节,摄制组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勘景的同时,展开了大范围的采访活动。去年3月至5月,雷献禾专门与制片人黄平、总策划涂冬生、美术指导芦月林等,先后前往南昌、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密集采访,最后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出6万字的采访实录作为拍摄参考。
疫情期间,雷献禾还与制片人黄平一块研究,编制了一份供具体拍摄使用的可视化剧本。记者翻看雷导递过来的这个可视化剧本,发现它与传统的剧本有很大的不同,上面图案、文字俱全,每一场戏如何拍,画面应达到一种怎么样的效果,分镜头、分场景都分别用图画出来了,还有备注和对服装、化妆与道具等方面的提示。一目了然,便于操作,更加实用。
为了抓紧时间,在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雷献禾也没闲着。他几次通过视频为演员们说戏,以帮助大家在居家研读剧本时能更容易理解每个场景导演想要的拍摄画面,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给电影拍摄所带来的影响,为转场江西开机顺利拍摄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拍摄现场,记者看到,当一场戏开拍伊始,雷献禾都会先走到场上的演员跟前,提纲挈领地讲下要求,之后便是坐在场下的监视器前坐镇指挥,借助对讲机来遥控调度。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屏,观看着表演区的实际效果,并不时地作出提示与调整。几遍戏走下来,看到演员已进入最佳状态,才正式下达“开始”的指令。
临近中午时分,上午场的戏顺利拍毕,雷导以轻松的口吻对记者说,总而言之,我的工作就五个字——“预备,开始、停!”
雷导所言,体现了他的谦虚和淡然,作为影片的总导演,他所做的工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自然绝不是这五个字就能概括得了的。
(雷献禾总导演接受记者采访。 黄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