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谷多粟,人信物丰”:一书观照信丰古今烟火人间
2019年8月底,信丰县社联牵头组织当地历史文化研究会编撰的《信丰乡邦历史遗存》一书出版发行。该书通过介绍“老古董”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县域内的“老故事”,直观地展示了信丰悠久的历史,犹如观照信丰沧桑岁月、烟火人间的一面镜子。
▲信丰县独具特色的五层楼阁建筑——文渊阁
信丰县位于赣州南部,毗连粤、闽,历史上曾是赣、闽、粤三省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交接地。信丰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漫长的岁月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这些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也见证了信丰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彰显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老古董”背后的老故事
自2018年4月起,为保护、研究信丰历史文物遗存,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信丰优秀传统文化,信丰县社联牵头组织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用了9个月的时间对散存于县域内的文化遗存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探访,并编撰了《信丰乡邦历史遗存》一书。
信丰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李国星告诉记者,《信丰乡邦历史遗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信丰县境内的碑刻牌匾、匾额楹联、石雕石刻、古塔古桥等“老古董”,从不同角度直观地展示了当地的悠久历史,向读者讲述了当地鲜为人知的老故事,就好比一面观照信丰沧桑岁月、烟火人间的历史之镜。
为了更好地完成《信丰乡邦历史遗存》,编撰团队的足迹遍及全县16个乡镇、42个重点村和社区,查阅了12家谱牒,走访了众多文物收藏者、知情人和当地干部群众,收集到了大量历史文献和照片资料,力求让书中收录的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有迹可循、有籍可查。
信丰县油山镇居民王逸晨告诉记者,读完这本书后他感到非常自豪:“这是一本信丰人‘抢救式’编撰的新书,给读者带来的惊喜一个接着一个,除了大圣寺塔、玉带桥等,还有许多老祖宗留下的‘老古董’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引以为豪。”
“人信物丰”的千年古邑
“通过《信丰乡邦历史遗存》这本书,可以追溯信丰千余年的历史云烟。”李国星一边向记者展示一边说。
原信丰县文化局局长赖竞林是这本书的执行主编,他援引书中内容向记者介绍道:信丰居赣、闽、粤扼要之地,地理位置独特,从书中展示的当地古地图照片便可见一斑。西周初期,周武王克商,封仲雍之孙勾章于吴,此时信丰属吴;战国时期,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信丰改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威王熊尚败杀越王无疆,信丰全地又属楚;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分扬州置三郡,长江以西划分为九江郡,信丰划属九江郡……直到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置南安县之前,信丰先后属于不同政权。
唐永淳元年设立的南安县是信丰建县之始,当时它属于虔州,但当时的唐王朝治内不仅有虔州南安县,在福建也有一个南安县,于是,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虔州南安县因当地“饶谷多粟,人信物丰”而改称“信丰”。自此,信丰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底蕴丰厚的“纯客家县”
在千余年光阴里,信丰“老故事”的“见证者”除了史料古籍外,还有许多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古迹和老物件,它们也纷纷出现在《信丰乡邦历史遗存》中。
翻阅这本书,记者看到了一张风格独特的围屋照片。据信丰县博物馆馆长何启玉介绍,这是位于当地虎山乡龙州村的一座客家围屋——永安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占地3000多平方米,其高高的围墙四角建了4座炮台,炮台和高墙上留有射击孔,处处都有古时客家人防御的痕迹。据悉,信丰县境内有众多客家人,在《信丰地名志》所记载的全县4336个自然村中,几乎所有自然村的村民都是客家人的宗支后裔,因此信丰又被称为“纯客家县”。
李国星介绍称,在秦汉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唐中叶及五代十国时期、元明时期、清代及民国这七个历史时段,战乱、灾难导致中原人口进行了多次迁徙。信丰县所在的区域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环境闭塞,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中原移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安身之地,因而成为了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
信丰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而来,同时也带来了先进且丰富的中原文化,如造纸、印刷、纺织、印染等生产技术,使信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名县。
战争年代的游击大本营
信丰上乐塔曾是红军游击队的交通站
在《信丰乡邦历史遗存》一书中,还可以查阅到矗立在赣粤边区油山镇的一座古塔——上乐塔。该塔始建于明代,小巧玲珑,造型美观,因塔身曾略微有些向东倾斜,又被称为“斜塔”。除了“身世背景”,何启玉还向记者讲述了这座古塔所承载的“红色记忆”。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队伍遭到了敌人的残酷剿杀,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便与地方武装联合,同敌人打起了游击战。1935年2月,项英、陈毅率部经过一路转战,来到了信丰油山地区,他们以油山镇为中心,建立了一整套秘密联络制度,并把交通站接头处设在上乐塔下,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留下了诸多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
据史料记载,当年中共赣粤边特委和游击队的许多情报、文件,以及项英、陈毅编写的《红军战士识字课本》和军事、政治教材等,都是由交通站接头处印刷、交接和转发的。后来游击队转移时,将枪支弹药、文件和油印器材等藏在了古塔壁内。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塔内找到了油印机、滚筒、子弹等一批革命文物。
除此以外,信丰还是中央苏区21个全红县之一、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所在地、著名的“赣南四整”之“信丰整纪”发生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大批革命先辈都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存。
古迹遍布的现代信丰
何启玉称,《信丰乡邦历史遗存》一书中共收录了近千张照片,不仅有县境内的永安围、上乐塔、大圣寺塔、玉带桥、永定桥、文渊阁等33处较为著名的历史古迹,还包括散布于街巷、古民居甚至野外的一些历史遗迹。它们都是当地漫长岁月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或是别有意趣,或是震撼人心,亦或是温暖人心的历史故事,值得人们深入挖掘。
据了解,在调查探访的过程中,编撰人员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乡村文化遗存日渐减少,甚至已经不复存在,一些文物藏品也在收藏者之间流转的过程中被遗失,还有不少野外露天的文物更是因为缺乏科学妥善的保护而损毁严重。
“有些地方在修复古建筑时求新毁旧,实在令人痛心。”赖竞林惋惜地说,“这些历史遗存是信丰千余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当地人抹不去的记忆和牵挂,也是如今身在外地的信丰儿女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