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请潘际銮
三请潘际銮
光明日报记者 王绍雄 张碧涌
(原载于1993年5月17日《光明日报》)
正是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季节,65岁的潘际銮教授提起行装,携同妻儿,离开了风景秀丽的北京清华园,南下回到故乡江西,出任新成立的南昌大学校长。
他的到来,意味着江西从此结束了学部委员为零的历史,拉开了创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序幕。
潘际銮担任南昌大学校长,是众望所归。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才宝库。然而进入当代,江西却越来越难留得住人才了,原因再简单不过——江西是华东六省一市中唯一的“三无”省:无重点高校,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所以,近年来全省的高考尖子大部分都飞走了,每年考出去的学生有五六千,回来的还不到三分之一;由于发展受限制,中青年教师流失也很多。高层次人才的日渐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义无反顾作出决定:从非常紧缺的经费中拨出一个亿,将原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集中精力建设一所重点大学!
早在去年12月,江西省省长吴官正就提出:这个学校的校长必须是学部委员。江西省委组织部迅速开列出一份江西籍学部委员的名单。同时,他们意识到要使江西经济上台阶,工科教育尤为关键;而且,因为要领导创立一所高等院校,没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是难以胜任的。所以,校长最好是一位江西籍、搞工科、在高校工作的学部委员。
人选范围逐步缩少,最后划定在清华大学。
今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会议前夕,吴官正省长两赴清华,希望校领导支持推荐人选。结果是“英雄所见略同”,江西和清华提出的候选人中,第一号都是潘际銮教授!
潘际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著名焊接专家,中国现代焊接理论创始人,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在清华大学,他担任着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要职。为了帮助江西老区振兴教育事业,“象牙之塔”推出了自己的“塔尖”!
于是,带着全省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江西省副省长黄懋衡等人迫不及待地进京,叩响了潘教授的家门。
可惜,潘教授外出讲学未归。客人只得留下纸条,说明来意。
接着,黄懋衡副省长又连续二次登门,恳请潘教授回桑梓效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更何况潘际銮本来就对故乡充满感情。早在六十年代初,他和二哥潘际炎——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的一位优秀铁路专家,就萌生了把焊接技术用于建造铁路桥梁的大胆设想,而今,一座浸透了潘氏兄弟汗水的栓焊结构的长江大桥,已经巍然屹立在他们的故乡九江。
现在,看着眼前饱含热望的客人,他毅然答应了故乡的呼唤!
事不宜迟。4月14日,4000万江西人民企盼已久的日子到来了。这一天,身材挺拔、精神矍烁的潘际銮在毛致用书记等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注视下,从吴官正省长手里接过了南昌大学校长的大红聘书。
在南昌大学开完成立大会的第二天,记者采访了潘校长。他说:“我早已年过花甲,在清华也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我是江西人,江西人民养育了我,省委、省政府领导信任我,希望我为故乡做点事。这既是我应尽的义务,更是我的光荣!”
他的夫人李世豫,原是北大化学系副教授,现在跟随他到南昌大学,做他的助手和高级秘书;儿子潘磊,也是学焊接的,往来于北京和南昌,帮助他做技术工作。
当记者问起南昌大学的办学思路时,潘际銮说:“首要的问题是抓人才培养。我们已有17个硕士点,这是南昌大学的‘代表队’,将来争取博士点就靠他们。对现有师资我们要有计划地安排进修提高,现在我们已有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将来还要采取优惠措施引进一批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学位教师……”
在他那充满智慧的头脑中,一所现代化大学的蓝图已经绘就。
(作者王绍雄,系光明日报原江西站站长;张碧涌,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