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郭延林,江西省吉安县人
郭延林是江西省吉安县人,1914年出生。1928年参加赣西农民起义,1929年参加 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瑞金红 军学校学习。
1933年,他担任红1军团红2师工兵连党支部书记。长征过草地在毛儿盖附近,被 一条宽5、6丈,水深7、8尺的小河拦住了去路,红2师工兵连在没有任何架桥器材 的情况下,用一棵树架通了一座桥。第二次过草地途中,红1师工兵连和红2师工 兵连合并,郭延林继续担任连党支部书记。到达哈达铺后,该连又与红3军团工兵 连合并,王耀南为连长,郭延林仍为连党支部书记。这个连队先后并入12个工兵连,是红一方面军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工兵连队。郭延林所在的工兵连参加了突破 腊子口战斗,配合步兵组成突击队,迂回敌后攀登悬崖,奇袭守敌。郭延林后来 担任红1军团司令部交通科参谋、红1师1团连指导员。
抗日战争,郭延林担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营教导员、3团营长、延安炮兵学校工兵科教员兼协理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平型关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解放战争,郭延林历任东北护路军3团政委、南满护路军副政 委、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4支队政委。铁道兵1师政委。辽沈、平津等战役。1949年指挥所部提前完成抢修平汉铁路石安段的任务,立大功。
1950年,郭延林参加抗美援朝,任铁道兵1师政委,率部参加了所有铁道战线的斗争。获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郭延林担任铁道兵1师政委、师长、铁道兵6师师长、铁道兵2军副军长、铁道兵1军副政委,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任铁道兵后勤部政委。郭延林参加了援助越南的工作,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第1支队指挥部政委、中国援越后勤部队1支队政委。援越任务结束后,他历任铁道兵科学研究院政委、铁道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1978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铁道兵“全部费用在军队总定额外单独计算,从国家铁路工程费开支,但仍属军队序列”。国务院、总后勤部决定从1979年起 ,铁道兵的经费开支同国防费分开,所需经费从国家铁路工程费开支。铁道兵在国家下达任务“吃不饱”的情况下,开始承包外委工程,至1981年,铁道兵已实现经费自给,并略有结余。
1980年1月4日,由吕正操、刘建章议定,在北京火车站贵宾室召开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陈再道、吕正操、刘建章、刘居英等。会议认为:铁道兵和铁道部工程局合并,从业务、技术、经费上统归铁道部领导,铁道兵仍保持军队序列,属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兵种,是可行的。会后,以陈再道、吕正操、郭维城、刘建章的 名义,写了个报告送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邓小平批示“原则同意”。此事在铁道兵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当面质问陈再道:“你们召开这样的会议,研究这样的问题,经过兵党委集体研究了吗?”“你来的时间短,有的情况还不了解。什么合并?那是假的,把铁道兵撤掉才是真的!你不要受骗上当!”有人把这次会议称 为“背着党委,违背广大指战员意志召开的黑会”。铁道兵第二政委旷伏兆、铁道兵原司令员李寿轩分别给中央和军委写报告,要求保留铁道兵。
1980年下半年,铁道兵裁减兵员17万人。
1982年2月,邓小平拍板,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与军队脱钩,脱军装,铁道兵并入 铁道部。陈再道主持了铁道部党委常委会,会议决定:一、个人的安排,是党考虑的事情,叫干叫退,都不讲二话。二、铁道部体制问题,只要中央、军委正式决定了,坚决执行。叁、建议陈再道、吕正操向邓小平详细汇报。邓小平没有见 陈再道和吕正操,让杨尚昆见陈再道和吕正操。
1982年4月,由吕正操、陈再道、旷伏兆、刘建章、陈璞如、邓存伦、何正文、朱云谦、范子瑜组成结交工作领导小组,铁道部成立了移交工作班子,由蓝庭辉等负责。12月,成立铁道部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铁道兵当前施工的办理移交工作。同时成立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小组,由郭维城担任组长。郭延林担任了这个小组的副组长,安置了2100名离退休干部,处理了历史遗留问题,至1986年底终止
了工作。
1961年晋为少将。获叁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