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铅山吃灯盏粿
在农家吃灯盏粿,是铅山的朋友有心安排的。
铅山人每逢清明、端午、立夏、冬至等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做“灯盏粿”。究其缘因,说法颇多。一说是乾隆下江南时,到了铅山县城的信江与桐木江交汇地江口村,在一家兄妹开的小店用膳。兄妹俩因没有好饭菜招待客人,逐将米浆搞绸制成馃皮,放入蔬菜馃馅蒸熟后供客人食用,不料深得乾隆赞赏,并赐名“灯盏粿”。
而更多的人认为,“灯盏粿”与丁洪有关。明嘉靖年间,官居四品、因战乱移居到铅山县新滩章源这个小村落的丁洪,42岁那年喜获一子。携妻儿到章岩寺请住持慧明大师为其子祈福,做法三天。此时正值春季,寺外桃花争艳,生机盎然。可谁知第三日午间,晴空忽然一声霹雳,瞬间乌云蔽日,风卷残云,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时,一道霞光闪来,孩子竟不翼而飞,似是被一瘸腿乞丐抢走。慧明大师告诉丁洪,因其为官时斩杀了一些恶人,他们便联名状告于阎王,说丁洪奸诈虚伪,为官不正,令其后代以乞为生。丁洪赶紧求大师点化。明慧大师说,自己也帮不了什么大忙,一切皆看造化。但他又说:“离寺两里之外有一山洞,是铁拐李巡游四海时停歇之处。你不妨到那去探访一下。”
丁洪冒雨来到山洞,探身而入,忽传出话音:“汝子非凡夫俗子,然遭人所陷,一口难辩,可观天而望之。”丁洪不明所以,思前想后也无定论,竟沉沉睡去。恍惚间见一亭子,上书:月光亭。亭内有一孩童,在一灯盏油光下,深思苦读。丁洪不免忆起自己挑灯夜下,诵读诗书情景。
这时,一声雷响划破长空,丁洪惊醒后再看四周,月已当空,天象大变。再环顾洞内,左侧一似灯盏形状的印记清晰可见。丁洪想起刚才之梦,甚为奇怪,说,亭中灯火通明,光彩夺目,竟是靠一灯盏照亮,此灯非凡物也,若有此灯,民可丰衣足食矣。说完正欲返回,寺里来人告诉他孩儿已归。众人问其所以,丁洪以梦中所见告知,众人皆觉灯盏不凡。明慧大师曰:“倘世间有此华灯,必将普照万民。”于是寺庙当晚磨米,以水和之,揉灯盏状成型,加之他料,以飨众人。
第二日,来庙中香客互而告知,此闻不胫而走。每逢清明、端午、立夏、冬至等日子,人们纷纷做灯盏粿厚待家人亲友,祈福消灾。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此后,灯盏粿习俗星火相传,渐成了铅山的一道美食和特色文化。
可我们去的这天,并无特别。丁主席说,今天,他特意约了人家,做点“灯盏粿”,让我们尝个鲜。
及至夜色渐浓,我们来到了城郊一小店。灯盏粿看起来还真像灯盏,也好吃。店主人听我们说“好吃”,很是高兴。他说,这东西不算金贵,但弄一锅却蛮麻烦的,费时又费力。
灯盏粿的主料就是普通的大米。将大米用水浸泡两个小时,放入石磨磨成米浆。这是首道工序“磨米”。如果需要绿色粿胚,是可以加点青蓬草一起磨的。随后,大汤锅烧热加油,将磨好的粿浆倒入油锅并不停的翻动。为防止糊掉,翻动时要不时的加点锅底油。这叫“搞粿”,可是个体力活哦。第三步是把搞好的粿浆出锅放在砧板上,稍冷即可直接蘸点菜油吃了。但这还不是真正的“灯盏粿”,只是“毛粿”。把“毛粿”取出一小块,手不停蘸油,不停的捏成灯盏形状。再根据口味,将准备好的粿馅食材,如五花肉、萝卜丝、香菇、墨鱼、小虾米、地瓜等,放入油锅里炒八九分熟后置于盆中备用。这是“粿料”。最后,把粿馅装入粿胚,蒸熟即可食用。如再在馅上淋一层薄薄的熟猪油,“灯盏粿”的清香会令味道更加绝妙。如果你喜欢香菜葱蒜,可在灯盏粿上面撒些。
店主人说得有头有脑,做出来的“灯盏粿”也确实好吃。听我说回去也要试着做一做,店主人笑了,说,“这可是有讲究,要功夫的。讲究的是磨浆最好用石磨,机器磨浆的味会差一些。要功夫主要是说做粿胚。“灯盏粿”的粿胚决定了灯盏粿的味道,粿胚起锅,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把握起来很难。另外,将粿胚捏成灯盏也是手艺活,一定要练个三年两载才行。”
如此,呵呵,我还是算了吧!
但铅山的“灯盏粿”,我是忘不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