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金戈铁马”

2023-01-26 17:45 阅读
飞絮入人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今天在b站看纪录片《历史那些事》,讲到辛弃疾巨巨这首词(载入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著名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出自其中)。


    我脑子里疯狂地飘过“辛巨巨NB”“辛巨巨你偶像是不是霍去病”“辛巨巨外号居然叫大青兕”等诸如此类的弹幕,然后没有意外地意外地听到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啥?韩侂胄北伐?



    南宋权臣韩侂胄,与贾似道一同并称为后南宋双桀(并没有)。这位权臣吧,别看他名字难念,但是他干了两件载入历史教科书南宋分册的事儿。


    这第一件事,是他把朱熹整了。


    你没看错,就是那位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巨巨,让所有明代考生欲生欲死的《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朱熹巨巨,与陆九渊有着一个“鹅湖”之约的朱熹巨巨!


    宋宁宗在位时,韩侂胄与南宋皇室程朱理学扛把子的赵汝愚杠上了,还杠赢了,发动了所谓的庆元党禁,赵汝愚被贬,朱熹受到牵连,被免职逐出朝廷,程朱理学被贬为伪学,并立《伪学逆党籍》,也就是说,所谓的“逆党”及其子孙,考试、做官都会受到严格限制,其效果可与其先辈——北宋的元祐党籍碑异曲同工。




    第二件事,他发动了开禧北伐。


    没错,就是辛巨巨的写作大背景。当时的辛弃疾,66岁,但他的北伐大志却远没有其在词坛上那样“666”,说多了,都是泪。


    《永遇乐》这首词写在宋宁宗开禧元年,距离辛弃疾21岁参加义军抗金已过了45年。


    45年,足够让昔日鲜衣怒马的少年郎活成了“可怜白发生”;45年,足够让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从挂掉转世到开号重练;45年,也足够将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在岁月里磨成粉、烧成灰。


    但辛弃疾是谁啊?!20岁出头的“大青兕”单枪匹马闯金营除叛徒;50多岁的辛稼轩纵然沉寂多年,在与力主抗金的浙东学派巨巨陈亮和词时,仍可喊出“沙场秋点兵”的壮语;66岁的他,心中那团火仍烧得极旺。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其人,此生必不甘于平凡。醉里吴音媚好,溪头采莲闲趣,只是英雄暂时的搁浅,他的天地,在广袤的中原,在那魂牵梦绕的故土。




    孙仲谋、刘寄奴——东吴大帝孙权和南朝刘宋的开创者刘裕


    想当年,刘寄奴两度北伐,收复被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占领的洛阳、长安等地(没记错的话那时北方应该是苻坚的前秦裂了、北魏还在读条的空窗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多么的踌躇志满啊。


    然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开创元嘉之治的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在“武功”方面却远不如其父,好大喜功,元嘉北伐草草收场,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从黄河北岸直插扬州,刘义隆只能登上建康幕府山“仓皇北顾”。


    1205年初春,辛弃疾登上当年的北固亭。此时,距离南宋上一次北伐已过去了30余年。


    为岳飞恢复名誉的宋孝宗主导了那次北伐,签订的《隆兴和议》约定,金宋由“君臣”变成“叔侄之国”,南宋作为臣子向金献上的“岁贡”改为“岁币”,乍一看,除了国土和“岁币”数额,宋金双方似乎回到了靖康之耻前的一种貌似平衡的状态。


    显然,像辛弃疾这样的南宋朝廷里的“主战派”对这一结局是不满的。无奈的是,偏安一隅的心态,弥漫在南宋朝廷内外,纵然偶有振聋发聩的金戈之声,也盖不住临安纸醉金迷中的靡靡之音。



    直到1205年。


    韩侂胄谋划北伐,很大可能是为了一己之私,稳固他的政治地位,但这无疑给了辛弃疾一个机会。只是,时间早已给这个老人刻下不可倒流的痕迹,早就垂垂老矣的他也忍不住问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一生,无疑是想效仿那个与自己名字相似的战神的。可惜,宋宁宗却远不及汉武帝,韩侂胄更不是卫青。开禧、开禧,“禧”寓意吉祥、幸福,宋宁宗定下这一年号,也许是有着延续先祖伟业,开创盛世的美好期望,也体现出他和韩侂胄对开禧元年的这一场北伐抱有巨大的期待。


    骨感的现实却给了这对南宋君臣致命的一击。由于未作充分准备,贸然发动北伐,军心未定,士心不一,数场战役都以失败告终,再加上将领叛逃,败局已定,南宋无奈求和。开禧三年的朝堂上,暗流涌动,韩侂胄被史弥远、杨皇后等密谋杀死,宋金罢兵议和。


    随之而来的是比《隆兴和议》更具耻辱性的《嘉定和议》——1208年,宋金和议约定:疆界如前,由“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宋除岁币外另支付300万两犒军银……自此,开禧北伐正式告终,主导者韩侂胄的一生也草草了事,曾被寄予厚望的“开禧”则被“嘉定”取代。




    辛弃疾没能看到这个结局。


    命运再次给他开了个玩笑,或许能这么说,他的北伐早在一开始便已结束。


    《永遇乐》写就时,辛弃疾知镇江府,开禧元年初春,他被谏官攻击,频频降职。


    《宋史》记载:“(辛弃疾)坐缪举,降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辞免。进宝文阁待制,又进龙图阁、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辞免。”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心力交瘁的辛弃疾回到了江西铅山,再次沉寂于野。开禧三年秋,朝廷再次启用辛弃疾,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诏令到铅山时,一切都为时已晚,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


    1207年九月初十,辛弃疾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人们在灯火阑珊处寻到他时,

辛弃疾早已英雄迟暮。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辛弃疾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来过无数遍的梦境。

没有溪上青草,没有蛙声一片,

只有沙场点兵,只有吹角连营,

他大喊‘杀贼 杀贼 杀贼’

但最终,一切都重归于平静……”

——纪录片《历史那些事》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