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辉,如何朗照赣鄱儿女的精神长河?#我眼中的家乡美#
江南桂花落,月下笑语声。中秋又至,人们在中秋月夜默契地抬头看月亮,月华浮云就像是片片乡愁,飘进每一个游子的眼眸。
在追寻阳光里找到的总是希望,在遥望月光中品悟的常是想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逢此时,月光总能提醒你我来时那条出发的小路,于是,千忙万忙、或近或远,都要回归家庭、回到家乡,聚在桌前的那一刻,人定了,心也定了。
今夜月光曾照古人,千百年来、阴晴圆缺,亘古不变的玉盘一直在那里。永远高悬的月亮,江西人是如何赋予其特殊含义的?那些凝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记忆代表了怎样的节日情感?
庆丰收、祈丰年,秋收时节,满含喜悦的稻香在赣鄱的田野上弥漫开来,这是来源于自然的礼物。在上饶婺源,人们用收割后的干稻草制成龙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迎龙灯”的传统习俗流传至今,印证为什么这个月圆之夜格外重要:中秋提醒我们收获的意义与劳动的可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通过劳动和创造去感悟,在于每一个辛劳而来的成果,在于一家人齐聚一堂的满足。生活不在别处,在此刻,在每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这一刻。
当豫章故郡街头的柚子挂满枝,当南昌老城区街边的摊贩吆喝桂花糕,人们的心中对中秋与假期已蓄满了期待。
走进江西的一个寻常院落,最可能看到的便是紫薇树、玉兰树、桂树和柚子树,语文课本里的画面闯入眼帘。中秋,江西各地的人们吃起了柚子,秋日的一场桂花雨落下,空气中的清香、嘴边的清甜,挑动了嗅觉和味蕾。在南昌,还有送千层底鞋、祝愿父母身体健康的习俗。
对好收成的感恩是自然之爱,对父母的感恩是人性之美。回家过中秋,将爱与美纂刻于再出发的底盘。这一天,我们停下来去思考很朴素的问题:如何让日子越过越好,如何让亲人的脸上多些笑容。
2013年,江西宜春“中秋拜月仪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江西吉安“中秋烧塔习俗”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传统习俗被纳入非遗,为的是传承节日的文化记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就是月亮,但古今人们的情感与想象赋予其独特意义。将阴晴圆缺投射进人生之中,就能看到残缺里蕴含着走向圆满的力量,月亮会有隐入云层的彼时,就会有清辉无限的此时。
江西儿女用请月、祭月、拜月的仪式,表达对“清景无限”的憧憬,对月之哲理的了然。而中秋烧塔燃起的火焰,象征着红红火火,更象征着不灭的希望。
我们总能从中本真的仪式和习俗获得更上一层的精神滋养。这个时节,黑夜虽渐长,但勇气却可以渐生,温度虽渐冷,但心中之火不灭。
今年中秋迎国庆,赣鄱灯火家国情。江西是一片有文化记忆、有情感温度的红色热土,赣鄱大地上的好人故事在这个假期也在继续书写。
家是永远的牵挂,回家是永恒的主题。几天前的25日,赣州市让爱回家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忙完白天的活,晚上去到火车站劝导和救助流浪困境人员回家团聚。
谈到中秋节有什么打算,协会会长陈小松告诉笔者:“家里办喜事,回个家帮衬,假期后继续上路!”作为货运司机的他,连续八年组织和参与流浪困境人员的救助,成功帮助上百人回家。
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的留守老人,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发挥组织作用,让邻里之情让老人们过一个圆满的中秋节。
在新余市分宜县湖泽镇,文明实践志愿者和村民们为颐养之家的老人们包饺子、做芝麻糖等特色美食。爆炒的香味、出锅的热气和老人的欢笑交织在一起,大家聊家常、品美食,颐养之家里洋溢着温馨。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对于生活在赣鄱大地上的江西儿女来说,想念是游子远在天边之时对家乡如同近在眼前的具象记忆,是这片土地上独有的好山好水 、好人好事。
当列车离家近一点、再近一点,你我听到童年回忆的轰鸣,看到如水墨画的江西风景。列车外,炊烟在某家某户升起了,你我对一桌团圆饭的渴望也渐渐充盈了身心。
中秋月是万家月,江西儿女一起看月亮爬上来,等月光洒进你我的心间。(文明网编辑部 陈与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