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一生永不褪色的记忆
傅晓蔚

傅宾华,是江西省丰城市的一位参战复员老兵。虽然年已古稀,但仍腰板挺直,说起当年的从军生涯,眼里依然闪烁着激情与坚毅的光亮。
他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军人。他从小就知道在家乡筱塘岗前炉坑村,出了一位一战封神的民族英雄傅祁将军。据《丰城县志》记载,傅祁年轻时不但勇猛过人,骑马舞剑武艺超群,而且有颗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心肠。21岁时振臂一呼,带着当地500多义勇之士,响应政府号召抗击叛军,英勇杀兵,令叛军闻风丧胆,一天一夜的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体力不支,而战死沙场。后来人们就在他战死的地方,建了一座庙祭祀他,傅祁也因此一战封神.... 傅宾华说,他从小立志就想成为这样的英雄。
当兵的愿望终于在一九七七年实现了。那年元月,他应征入伍来到河南安阳的五十四军一六二师炮团五连。想不到的是,新兵训练后,被分配到炊事班工作。那段时间一度灰心丧气,他写信向父亲倾诉。父亲曾读过几私塾,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父亲便向你提起村里的另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明朝末年的知名官员傅宗皋,官至兵部观改后转刑部,正四品,父亲说此人朝夕苦读,一举考中进士。他在做福建一县令时,就爱民如子,廉洁自律,重视民生,发展经济,改善百姓生活……当时父亲说的这人物,傅宾华是不清楚的,只知道就在村的后山上,有座特别的坟墓,埋着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傅宾华记得当年家里即是缺劳动力还供他读书,父亲也经常鼓励他好好读,父亲说就是想让他成为这样有用之人。此时,他的连队领导也看出了他的心思,一次连长找他谈心,说进了部队都是兵,只是分工不同,说炊事班更是出战斗力的地方。傅宾华想通了,自古以来“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这是道理他懂。他不但接受了,而且干得很出色。因为他有文化而且肯动脑筋,他不但想尽设法要战土他吃饱,而且精心搭配、营养均衡让战士们吃好。他深受战土们喜爱。平时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本职工作突出,各项军事技能优秀当年就获立三等功,次年八月又入党。

一九七九年越南犯我边境,准备对越自卫反击,二月十日接到上级命令,战时需要新成立一六二师炮兵指挥连,师指挥连的任务是指挥全师炮兵的标尺,方向,距离。他所在的连连长调去任新连连长,因此把他带去任该连队担任上士(给养员),负责全连的生活物资采购工作,十二日从安阳出发开往广西边境,十六日到达目的地,十七凌晨六点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十九号晚上他们从广西水口关进入越南,复合,高平市。
1979 年 2 月 19 日,晨曦尚未完全驱散夜幕的阴霾,陆军 54 军第 162 师便如一支利箭,从广西水口出境,直插越南复和地区,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此拉开帷幕。谷芳一带敌军活动频繁,瞥敦孤山的敌人火力凶猛,对我军的进攻与运输构成极大威胁;复和地区,是一片典型的山岳丛林地,水口至复和长达十余公里的谷地蜿蜒其间,大弄至博德间较为开阔,谷地中散布着许多独立石山。平江、巴望河奔腾而过,越南三号公路横穿谷地直至水口,东连向北分出的支线通往格灵,瞥敦孤山则牢牢控制着两条公路的岔路口,地形复杂得如同迷宫……在部队首长的部署和领导下,我们连一次又一次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
傅宾华记得有一天,有一支十几人的兄弟部队经过他们营地,找到他,说他们已经3天没有吃饭,傅宾华二话没说,把他们迎进门,一边心痛地说:“我们刚刚做好了午饭,兄弟们就痛痛快快地吃吧”,一边赶紧安排战友另做。其间有战友问:“要不要报告上级”傅宾华动情地说:“先让他们吃,有事我负责”。结果事后部队首长不但没怪他,反而表扬他做得对……
对越反击战二十八天,接到军委命令撤回,在三月十六日回到广西边境整休,傅宾华也荣立三等功。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慰问,那场面终生难忘。

军队的熔炉把他锻打成铮铮铁汉,八一年元月,傅宾华复员回家,在家乡的供销社当领导,继续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雷厉风行,处处以身作则。战火硝烟使他饱含家国情怀,他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帮助他人。1998年当他遭遇“龙卷风”,使十几个村庄房屋倒塌,不但亲自走访受灾的本单位职工,在当地人武部的组织下,积极参加灾区救援,并自己出钱支援群众灾后重建。也是在同年,当地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他又参加当地的抗洪突击队,日夜巡视在清丰山溪上,在发现大堤渗漏时,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整日整夜泡在水中打桩堵塞。他说:“在九江的抗洪前线,无数的年人舍生忘死,如果说一个党员一面旗,他是党员”,一个士兵是一个桩,他仍是兵”…… 当时,他所在的供销系统己宣布破产,自己也下岗了,但他总说,相比那些牺牲的战友,自己幸运多少倍。


如今他回到家乡筱塘芦坑村,更是发挥余热,一如既往地热心公益,办事公正,敢为村民们执义仗言,积极倡导村风村貌,为建设秀美乡村出谋划策。傅宾华最后说,短短的四年军旅生活,自己只是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事,组织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平时三等功一次,战时三等功一次,学习雷锋积极分子一次,嘉奖四次。军旅,一生永不退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