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乡梦队(三)|探访竹桥古韵 践行青春使命
为深入宣传古村落民风民俗,践行 “三下乡” 使命,7月5日上午,赣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智绘乡梦队”奔赴双塘村竹桥古村,开展“探寻竹桥古韵 践行青春使命”实践活动,以实地走访、文化调研的形式,深度梳理古村历史脉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古门楼下的倾听
活动当日8时,队员刘畅同学和仲小涵同学自发担任小小导游一职,带领队员们走进了竹桥古村。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串联起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群,青砖黛瓦在晨曦中处处都透着古朴韵味。队员们沿着巷道细致观察,从建筑形制到装饰纹样,逐一记录古村的文化密码。在一处保存完好的古宅前,队员刘畅指着门楣上的文字向同伴讲解:“这组‘入孝’、‘出第’的书法刻画寓意丰富,告诫后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重朋友,这也是竹桥古村精神内核的直观呈现。”
![]() 图为实践队员穿行于古村 |
![]()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古村历史建筑 |
乡土里的温情
穿行于古村之中,队员们与当地村民展开深入交流。在老宅门前,队员们遇到两位老人与一位年轻村民交流,62岁的余大爷就坐在老宅门槛边,向大家讲述古村迁徙历史:“我们余氏先祖明代迁居至此,依着‘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格局建村,这些老房子大多有三四百年历史了……”。队员们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将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整理成文字素材,为古村文化留存珍贵的记忆。

古厅堂里的交流
在惠氏书屋的传统建筑厅堂内,队员们围坐开展古村文化研讨。他们对照资料,结合周遭建筑细节,探寻古村文化传承脉络。队员张雨佳手持文稿,指着室内古朴陈设介绍,经实地观察与文献比对,发现当地历史上曾涌现惠士奇等科举人才,“耕读传家” 传统在此有生动体现,为梳理古村文化底蕴积累实证。
![]()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当地历史故事 |
![]()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当地红色故事 |
活动过程中,团队对参与实践的队员进行了采访。几位队员围在古村的传统工具旁,队员周同学边观察边感慨:“走进古村才发现,每一件旧物、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历史。我们探寻的不仅是古老农具的模样,还有快要被遗忘的农耕文化记忆。队员易城武接着说:“书本上‘乡村文化’很抽象,亲手触碰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才算懂了文化传承的分量。”
![]()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鼓风机的运作原理 |
![]() 图为实践队员探寻中医的奥妙 |
探访笔记后的记忆
此次竹桥古村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文字记录文化,让沉睡的古村记忆在青春视角里重新鲜活。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当我们把镜头对准雕花窗棂,把笔尖落在族谱残页,用眼睛发现价值,用双手守护传承,让千年古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邵梦婷 邱文佳 杨子轩 周晟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