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条“六尺巷”
文/城北
如果你也是盛夏时节到婺源,绝不会因赶不及油菜花海,或赶不上篁岭晒秋而有丝毫的遗憾。
毕竟,这里有太多的传统村落可以沉浸其中、陶醉其中。
“婺源哪个村子最有特色,最值得一去?”我问向导。
“我们婺源是中国最美乡村,全域皆是景,村村有特色,哪里都值得去!”向导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笑着对我说。
“哪个村子徽派建筑多、烟火气息浓、商业干扰少?”
“理坑村!在沱川乡,安徽黄山边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住着1000多原著居民!”

▲理源溪流
“婺源是朱熹的老家,‘理坑’这个村名跟朱熹理学有关系吗?”
“村子原来就叫‘理源’,正是‘理学渊源’的意思,因村子在沱水源头的理源溪畔,当地‘溪’又叫‘坑’,现在都叫‘理坑’。”
在婺源开车,是不忍心太用力踩油门的,三步成景、满眼皆画,慢慢悠悠,生怕错过点什么!
快到理坑的村口,我们被一池盛开的荷塘所吸引,顺着木道,步入藕花深处,亭亭玉立的莲花,宛如一张张洁白又略带粉嫩的脸,像极了相亲时低眉羞涩的姑娘。

▲婺源夏荷
“沿溪生息、生生不息,东水西流、吃穿不愁”。理坑村址是乡亲们心中的风水宝地,绿水环抱,锦峰簇拥,像一朵饱满的莲花,四周层峦叠嶂的青山正是这宝莲的花瓣。
走进自然的古村,没有半点其他“人造古村”的违和感,除了路边写生画笔发出的沙沙响,就只有潺潺的流水声、村民的说话声。
白墙黛瓦、窄巷深弄,如同迷宫一般的巷道,为村落增添了几分神秘,可即便是迷路了,也不会有任何的失落感,只会有大饱眼福的获得感。
“为啥巷子突然变得这么宽呢?”我走在悠长的巷道问向导。
“是的,这里叫‘六尺巷’,两边都比其他地方宽三尺!”
“‘六尺巷’?不是在安徽桐城吗?这里是学安徽、最近才这么叫的吗?”
“不不不!我们的‘六尺巷’比桐城的还早,比桐城的更难能可贵,两条‘六尺巷’还有渊源呢!”

▲理坑“六尺巷”
我们熟知的六尺巷在安徽桐城,讲的是清康熙年间当地大学士张英,在收到家人因宅基地纠纷寄来的家书后,回信劝诫家人退让的故事。也有了信中耳熟能详的诗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几句诗传递出宽容礼让、不斤斤计较的处世智慧,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也启示人们在纷争中多一份谦让,少一份计较,格局方能开阔高远。
“为什么说江西的‘六尺巷’比桐城的更早呢?”我问向导。
“你算一算,我们理坑六尺巷建于明末清初,而桐城的故事发生在清康熙年间,由此推断,江西六尺巷少说也要比桐城的早个几十年!”
“江西的‘六尺巷’更加难能可贵,又从何说起呢?”
“一是主动礼让的自发性,理坑是村民自觉自发的善举,并非外界劝说的被动退让;二是礼让文化的普遍性,理坑不仅仅只是在一条‘六尺巷’,而是在村子的角角落落都蕴藏着‘和为贵’‘谦让有礼’的思想;我觉得,理坑的更多是村民治理,桐城的更强多是官德影响。”
我赶紧打断向导这种两省之间不必要的比较,并对他说,只要在中华大地或者在世界任何地方的历史文化遗存,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管是理坑的,还是桐城的六尺巷,都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
“您刚才说江西和安徽两条‘六尺巷’还有渊源,有什么渊源呢?”我接着问向导。
“现在的桐城,有个六尺巷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叫张耘,是张英的十二世孙。他翻着家谱亲口说,自己祖上就是从江西鄱阳迁到安徽的,鄱阳正好与婺源同属于江西上饶。巧的是,作为余氏单姓村落的理坑,他们的余氏始祖余道潜又是安徽桐城人!”

▲理坑村貌
就像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可以跨越地域限制一样,如今桐城的“六尺巷工作法”也成了枫桥经验的安徽样板。他们的共通点,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治理,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理坑因崇尚“朱子理学”,还有“山中邹鲁”的美誉,意思是说这里就好比孔孟所在的邹国和鲁国一样,是崇文尚礼、教化盛行之地。礼让还体现在村里的很多“地标”。比如,“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礼让而行”的“礼让三分石”;便于村民就近挑水,主动退让的“担水巷”;处理民间纠纷、以理治村的“申明亭”等等。
坐在理坑“六尺巷”边的石凳上,仰望着斑驳的老墙和蔚蓝色的天空,让我想起城市里的反差,有多少人为了电梯拥挤、晾衣滴水、噪音响起之类的芝麻小事翻眼红脸,有多少人应该到理坑的“六尺巷”来走一走、坐一坐!
我们不由得感叹,走着比过去宽敞百倍的街巷,却常常觉得“心里的巷子”越来越窄,窄到容不下一句“没关系”,装不下一点“算了吧”。
那些为了蝇头小利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刻,那些隔着防盗门窗互相猜忌的瞬间,不就像当年那两户为墙争吵的人家吗?只是我们少了那份“让三尺”的勇气,忘了“巷子是窄,心可以宽”的道理。殊不知,那些让出来的空间,从来不是损失,而是给人心留下的余地,给自己留下的台阶与尊严。
离开村子时,夕阳把六尺巷的影子拉得很长,我仿佛突然明白,不论是哪里的六尺巷,丈量的从来不是距离,而是一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处世哲学——争,只会把路走窄;让,才能把心拓宽。这道理,在古村里传了几百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