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似寻常的院落,藏着地质灾害防治“智慧大脑”

2025-08-23 23:28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兆恺

近日,在南昌市湾里管理局牛岭村一处看似寻常的院落里,一架搭载着高精度传感器的无人机,按照设定好的时间起飞。它循着预设航线,精准地掠过一道道沟壑山梁。与此同时,院内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传回的画面正被AI系统快速解译分析。突然,一处新发生的地质灾害被系统智能识别,并被醒目地标记,等待工作人员去现场处置。

 

牛岭村是花岗岩风化壳滑坡崩塌的多发区,是南方丘陵地质灾害的典型代表,地质灾害防控曾长期面临人防巡查效率低、风险高的难题。“以往到了汛期,我们都要在灾害点附近搭草棚,安排村干部24小时轮流值守,靠肉眼观测山体是否位移,再凭经验判断是否需要转移。”牛岭村党支部书记谌亮平的话,道出了过去基层防灾的艰辛。

为破解这里的防灾难题,2022年,省地质局启动了华南花岗岩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南昌湾里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这座基地集科研、监测、预警、示范等防灾减灾功能于一体,持续为当地村民的安全提供着坚实保障。

“以前巡查员翻山越岭,四五天才能覆盖的区域,无人机一次飞行就能完成。”基地技术负责人温丽旺指着大屏介绍,基地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地质灾害智慧巡查及AI识别系统”,单套可覆盖300平方公里范围,效率较人工提升超10倍。系统能对灾害点进行实时快速识别,及时获取灾情范围、规模和次生灾害信息,让大范围、高频次监测成为现实,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科学辅助。

“现在有了基地的智能系统,我们能第一时间知道山体变化的情况,信息获取更高效、更精准。”谌亮平说。今年汛期强降雨来袭时,牛岭村多处道路旁的山体出现滑坡迹象,正是靠这套系统快速及时捕捉到隐患,村委会干部才得以在第一时间得知信息。凭借精准预警,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清理作业,最大程度减少了地质灾害隐患对村民出行和生活的影响。

自2023年6月这套系统试运行以来,基地累计完成399架次飞行、3748点次隐患点巡查,多项核心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特别是今年4月系统全面投用后,为主汛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防支撑。

牛岭村防灾能力发生质的飞跃,背后是基地历时3年构建的“立体防御体系”。以立体监测为基础、智能预警平台为核心、无人机巡查为延伸、物理模拟为支撑,基地建起了专业监测网络,自主研发的“南昌湾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更是成为“中枢大脑”——融合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将多元监测数据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实时可视化展示、预警模型配置与应急管理支撑,源源不断地将实时监测数据和精准分析报告分享给本地有关主管部门。

破解防灾难题,离不开开放协同的创新路径。

“这里的丘陵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代表性强,为开展相关灾害研究及实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实验室’。通过合作,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聚焦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建军说。

今年8月,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所与成都理工大学、省矿产资源保障服务中心签署了相关协议。三方将整合优势资源,在科研深度、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协作,推动基地向自然资源部级野外观测站升级。

“未来要让监测更精准、预警更智能。”基地负责人丁一表示,下一步基地将构建全维度、多尺度监测网络,结合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隐患识别与预警能力,同时研发新型监测设备,持续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