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崇尚劳动成为时代新风尚
□ 本报全媒体评论员 齐菲斐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也是把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的唯一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各地各部门将开展各类纪念活动,在此,本报预祝广大劳动者节日快乐!
伟大的劳动创造出了伟大的时代。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勤劳肯干闻名于世。劳动,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史;劳动,开创了当今中国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党同人民群众共同劳动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依然需要依靠党同人民群众的共同劳动。
崇尚劳动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近些年来,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边缘化,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人民、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部门迅速行动,要求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劳动教育,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加强对社会化需求的研判,开设了大量合乎企业发展实际的专业,着手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组织、人社和工会部门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比武力度,对有关获奖人员给予重奖,在晋级晋职和荣誉等方面给予倾斜;随着新经济就业态人群的增多,有关部门适时调整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维护权益、助力成长的暖心政策。拈轻怕重、投机取巧、轻视体力劳动,越来越没有市场,并逐步得到扭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正一步步回归本源,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
用心用情劳动,也体现了国家领袖的真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地说:“我常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程何其艰辛又何其伟大。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把“为人民服务”写在了显眼处。“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是掷地有声的宣示,更是念兹在兹的行动。
4月11日,在江西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尹弘指出,要用心用情为民造福,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把勤政为民作为为官之要,公职人员加班加点成为常态,人民群众在奋力奔跑,党员干部更要用自己的劳动护航新征程、服务新发展。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都要做崇尚劳动的践行者和引导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发扬中华民族勤劳美德,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创新能力,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为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