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丨生态石门村 鸟聚人归宾客来

2024-03-04 17:33 阅读
大江网

  开篇语: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考察,他先后来到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深入长江岸线、企业、历史文化街区、农村等进行调研,对江西发展寄予厚望,提出了“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赋予江西发展新定位、新使命,为新时代新征程江西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殷殷嘱托,江西如何把总书记为江西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大江网、信息日报、大江新闻客户端推出2024年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向总书记报告》,一起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去领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图景,感受江西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澎湃之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谢梦丽报道:婺源,受天然禀赋孕育,这里山峦交叠、绿树成荫、静水环绕。受朱子文化浸润,这里的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世代承袭。在这里,自然生态和人居生活和谐共奏。郁郁葱葱的黛色山林,古朴典雅的徽派民居,各美其美,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

  2月,春风穿过层层密林,吹进了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或许,正是这阵湿润的春风,让进村大道两旁的樱花较往年提前绽放,在盛放花姿的映照下,粉墙黛瓦组成的徽派民居又多了几分浪漫与灿烂,好似奏响了春日的序曲。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门村考察,总书记的足迹所到之处,代表着一份牵挂、一份期望。总书记叮嘱,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石门村越来越美,也越来越热闹,大家日子更有盼头。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大家有很多话想捎给总书记听。

村里的蓝冠噪鹛铜像

摄影爱好者前来拍鸟

 

  一种鸟

  让生态之美活灵活现

  婺源的生态之美,眼之所见皆是。而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珍稀鸟种——“鸟类大熊猫”蓝冠噪鹛。这群小精灵,时而跃动在树杈间,时而潜入河水,婺源的生态之美活灵活现。

  蓝冠噪鹛,全球野生种群仅存250余只,它们于1919年首次在婺源被发现,自1923年之后销声匿迹,直至2000年,这群“消失的精灵”再次被发现于婺源的林中。而它们栖息的“林中”,就是石门村汀州上的水口林。

  “蓝冠噪鹛是生态环境的试金石。”石门村护鸟志愿队队长俞旺金一语点出这处汀州的动人之处。他告诉记者,蓝冠噪鹛特别爱干净,选择在这处汀州上栖息,就是被生态环境所吸引。

  俞旺金走上护鸟之路源自偶然。他介绍,2016年,自己还在王村小学当校长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来婺源进行鸟类保护研究的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自然遗产与生态保护研究室主任杨海明,两人一见如故。“从他那里,接触到了生态文明保护与生态社区建设的理念。”于是,俞旺金带领十余名学生开始了护鸟志愿之旅。

  每年4月,蓝冠噪鹛如约造访石门村,觅食、求偶、营巢繁殖。俞旺金则会与护鸟志愿队的其他几个村民一起,两两一组,轮流从早晨6时到晚上6时,防止村民及游客进入水口林,干扰蓝冠噪鹛的繁育。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婺源县石门村考察。如今的石门村,旺季时游客一天达1万多人,平常周末天气晴好时也有上千人前来,俞旺金则会向游客讲解鸟类保护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蓝冠噪鹛,村子被列入自然保护区范围,成为高品质示范项目村,村庄环境也因此发生巨大变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农民自己的金饭碗!”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社会共识,石门村村民更加坚定保护环境不动摇。村里有一个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茶叶初造厂,现在改成了秋口镇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石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里共有茶园500亩,以前主要是依靠采茶和加工茶叶,加工一斤茶叶可以卖十几元钱,由于制茶需要砍伐树木烧柴火,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村里将采摘下来的茶叶卖给邻村的茶叶加工厂,虽然会少赚点,但大家都很乐意这么做。

  “原生性的森林植被和传统村落生态满足了它的生活习性。”婺源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股负责人洪元华自豪地告诉记者,正是石门村特有的生态环境,使得蓝冠噪鹛选择此处作为自己的主要繁殖点之一。拥有这张全球独有“生态名片”的石门村,建设湿地公园研学基地、蓝冠噪鹛鸟类博物馆,发展古村民宿和多元化研学基地,整合朱子理学、自然科普、非遗文化等研学资源,抢占更多暑期学生市场,打造观鸟研学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吸引了30多万爱鸟人士、鸟类摄影爱好者和观鸟游客前来。

  一个村

  掀起返乡创业热潮

  在樱花大道两旁,有多家民宿。记者看到,不少人家正在装修,将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天气虽冷,却挡不住大家的劲头。

  记者走进一家名为“石门俞姐农庄”的店内,一位奶奶热情招呼着我们一行人。其家中摆放着9张桌子,家门口的棚子下面也有两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瓜子、糖、花生等零食。看到有客人来,奶奶为每人端上一杯热茶。不一会儿,老板娘俞姐回来,走路风风火火,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

  俞姐本名俞五姿,此前一直在县城开烧菜馆。听说村子里游客越来越多,村子被打造得非常美丽,加上村里的领导建议她回村发展,她有些心动。经过一番考虑,俞姐最终决定带着妈妈回到老家准备创业。她将自己在县城开店的牌子重新立在门前,买家具,将楼上的卧室改造成民宿,买桌椅餐具,将客厅改成接待客人吃饭的地方。一切准备就绪,今年元旦,农庄正式对外营业。

  回到家的俞姐更加忙碌了,她将家门口的菜园子种上了小青菜,每天早早起床,送女儿到县城上课后回来准备食材,以备有客人前来。

  刚刚过去的春节,俞姐忙得不亦乐乎。“从大年初二开始,每天都有很多客人来吃饭,民宿也住满了。”说到此,俞姐脸上露出了笑容。俞姐告诉记者,自己回村创业,虽说现在赚得暂不如以前,但不用再考虑房租的事情,可以放手去做。“村子到县城只有十分钟车程,离高速路口又很近,等过段时间油菜花开了,一定很热闹,日子很有盼头……”

  俞姐对创业的乐观态度也是村民们心态的真实写照。村里的民宿从去年初的2家增加到现在的26家,今年春节期间,村里接待了超10万人次的游客,家家户户都是高朋满座。

  如今的石门村,村民们全力守护青山绿水,在村头水口、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建立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正是因为村民们的付出,才会有每年4~7月60多只蓝冠噪鹛飞临石门村的盛景,上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秋口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祝奇超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启动石门二期项目建设工作,项目主要包括村庄整体景观提升、体验性景观布展、旅游业态布局、景观人行慢道等,进一步扩容村庄的容客量、丰富村庄景观的内涵、拓宽村民的致富渠道。

  一群人

  让更多人了解家乡之美

  走在石门村,家家户户门前依旧贴着春联,道路两旁的树上挂满红灯笼,门前晒着辣椒、玉米等农作物。

  停车场,一名老伯正在指挥游客有序将车辆停在车位上。老伯名叫洪锦江,今年62岁,与老伴两人在家,儿子在扬州开厂,自己应聘成为村里的交通协管员,老伴则在家门口售卖土特产。“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每个月有2400元的工资,我感到很满足。”其他村民告诉记者,老伯的儿子在扬州开厂,以前,老伯家里并不宽裕,好在儿子争气,早早在外创业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

  而村里另一名老人俞叔仁,今年70岁,女儿在家中陪伴他。说起自己的儿子,老人引以为傲。“大儿子在合肥开厂,2014年回村建了新房子,就是现在住的这个,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村里很好的房子了!”

  记者联系到老人儿子俞文达,俞文达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当初创业的经历。14岁时,由于家境贫寒,俞文达早早到外打工,18岁开始接触装修行业,2009年,俞文达带着自己攒下来的2万元来到合肥创业,开了一家全屋定制公司。2014年,赚到第一桶金的俞文达回到老家石门村,将自己家的老房子拆掉重建。“以前过得苦,赚到钱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建房子,让父母住得舒服。”

  说起家乡,俞文达滔滔不绝。据其介绍,自己经常向客户介绍家乡,还时不时组织客户到婺源游玩,客户都对婺源良好的环境赞不绝口。俞文达表示,自己还会将家乡的菊花茶、酒糟鱼等送给客户,让更多人了解婺源、认识石门村。

  今年42岁的俞文达已在合肥安家15年,但至今未将自己的户口迁到合肥。“我是婺源人,以后总归要落叶归根,这里才是我的家乡。”

  俞文达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多年以来,石门村的人守护着青山绿水,为谋生活走出去了一批又一批。面对纷至沓来的“观鸟热”“旅游热”,小山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更加坚定了俞文达回家乡发展的决心,目前已有回乡开民宿的打算。

  相信,未来的石门村必定山更青、水更绿,鸟儿绕树林,家家户户日子更红火!

 

编辑:张文静 审核:倪旻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