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无处不在,怎么堵?

2024-12-24 06:12 阅读
北京日报

停个车,个人信息就泄露了?据报道,依托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停车”系统覆盖各类型停车场,而涉及的停车地址、车辆进出时间等信息,却能被不法分子轻易获取。

相比传统停车场,“智慧停车”远程管理、自助缴费、方便省时,大大提高了停车效率。但“智慧”并不意味着“安全”,如今,停车已成了隐私泄露的重灾区,甚至衍生出了倒卖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个人行踪轨迹,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的敏感信息,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严禁窃取。但在不法分子眼中,接单寻找指定车辆、获取实时停车信息、安装GPS追踪器,区区三步,就能把别人的爱车变成自己的监控目标。去年,某地就曾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而不法分子的突破口,就是全国数千个“智慧停车”系统的数据接口漏洞。

置身数字时代,大家时时享受着技术之便,也处处为“信息裸奔”困扰。从日常点餐,到充值办卡,再到随处可见的人脸识别,信息收集无处不在,个人隐私一览无余。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网站超过443万,应用程序数量超过345万,而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背后也有成百上千个数据接口。用户通过接口同后台实现交互,但这些承载着海量数据流转的接口,也是不法分子攻击的目标。因此,“缝补”成千上万的接口漏洞,成了有关方面治理网络安全的关键议题。

面对如何平衡“隐私”与“便利”,有人选择“严防死守”,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不值一提”。在这一问题上,个体的认知可能相当参差,但总体而言,信息化社会,“信息即价值”,网络数据就是“数字富矿”,也是黑产市场中的“唐僧肉”。接二连三的骚扰电话、诈骗电话,往往正是基于个人信息泄露后的“人物画像”与精准锁定,相当一部分国际网络攻击的最终触及点,也都是个人信息。无数事实提醒我们,网络无边,但安全有界,只有筑牢普遍的隐私保护屏障,数字经济才能长远健康发展。

防范“信息裸奔”,自身小心是一方面,关键还是不断完善监管体系。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知情同意”“最小必要”等原则旨在从源头管住App“乱伸的手”。当然也要看到,个人信息保护是长期复杂的课题,尤其随着万物互联时代加速到来,大数据、大模型加速迭代,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老病”未根治,AI换脸等“新病”又缠身,这也呼吁治理思路与时俱进、惩治手段持续加码。

网络越是开放,隐私越要安全。技术越是变革,智能越要向善。数字时代守住底线红线,才谈得上以人为本。(评论员 邱凌)

 

编辑:陈拾梅、章星颖(实习生)

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