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初中生作文,何以感动网友?
“句句不提乡愁,句句皆是乡愁”。近日,一篇题为《旧轨还乡》的作文感动万千网友。
文章的作者叫张潇冉,是一名初三学生。在她笔下,车窗外的景色随着火车一路向北“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记忆中的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重新运营的列车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同车厢的爷孙俩“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面对推销员天花乱坠的言辞“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
整篇文字的展开就像小姑娘归乡乘坐的绿皮火车一样,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同时,这列火车载着乡音乡愁、时代记忆、亲情思念,辅以巧妙的修辞、细腻的描写,用个人经历引发网友共鸣,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文章文笔的动人自不必说,而文字之后的意境与情感,却最是真实与真挚。在交织的方言与铁轨摩擦声中,爷爷蜷缩在火车床尾为孙子腾出空间,孩子偷偷掀起窗帘欣赏窗外风景,一句“孩子爱吃”达成了莫名其妙的生意。归乡的场景每位游子都不陌生,爷孙的亲情每个人都有独属的记忆,场景与情感的“在场”性,让乡愁从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记忆,也让亲情从深处的记忆化为亲历的画面。
而故事后面又有了更加浪漫的延伸。内蒙古文旅给张潇冉发了回信并附寄了家乡的礼物,也对潇冉发出内蒙古所有景区将长期对她免费开放的邀请,成就了潇冉与故乡的“双向奔赴”。一篇作文让不少网友对乌兰察布产生好奇和向往,官方也温情回应,从个人情感到文旅宣传的跨越,也展现了文字的力量和语言的魅力。
大概正因为如此,这段篇章虽以文字开启,却未止步于文学领域。其中被投射了不同群体的不同观点与情感,引发了一次信息和文化传播。乌兰察布引起了旅游爱好者的兴趣,当地文旅部门看到了宣传当地旅游、传播地域文化的契机,有教育者对套路化的写作模式产生反思,公众被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记忆……
当大众消费兴起,人们的娱乐方式、信息传播形式多元化,其中文字的地位逐渐被影像乃至短视频分解。但无论是这次张潇冉作文被点赞,还是前段时间山东临沂果农吕玉霞的诗歌被网友们赞美与喜爱,或者更之前的“外卖诗人”王计兵等等,都在不断让人们直面文字表达于生活的意义,重新思考文学写作对个人情感的抚慰乃至社会发展的价值。
AI浪潮奔涌而来,媒介传播和生活方式随之变革,对文学创作的冲击也一直被讨论。有网友评价“AI能写诗,但写不出姥姥姥爷的体温。”AI时代何种写作不会被替代,人们又需要什么文字,这篇文章给了一个温暖且动人的注脚。(龚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