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花经济”成为农民手中的“财富密码”

2025-04-05 09:10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据国铁集团消息,截至4月2日20时,已累计预售清明假期车票4300万张。此外,各大旅游平台显示,清明假日期间热门赏花游目的地云南昆明、贵州毕节、湖北武汉、江西婺源、河南郑州、江苏无锡等城市的酒店预订量激增。清明出游的持续火热,不仅得益于“三小时高铁圈”的构建,也是赏花经济悄然席卷乡村文旅市场的生动写照。

  赏花经济的爆火,本质上是一场“注意力争夺战”的胜利。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乡村不再是被动的“资源提供者”,而是主动的“内容生产者”。从“看花”到“玩花”,传统农业景观被重新编码为“沉浸式体验场景”,油菜花田变身国风摄影基地,桃林升级为剧本杀现场,乡村以“造景思维”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交货币,精准狙击年轻群体的“打卡刚需”;从“卖产品”到“卖IP”,一朵花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果实与产量,而是被赋予文化符号、情感联结甚至精神治愈的功能。当“林芝桃花节”“婺源油菜花海”成为现象级IP,乡村便从地理空间升维为流量入口,在互联网语境下完成品牌溢价;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创”,农家乐、民宿、民俗与赏花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以花为媒、百业共生”的产业矩阵。这场由单一景点驱动到全产业链联动的变革,推动了对乡村生产要素创造性重组。

  赏花经济的热潮揭示了两个深层趋势。一是城市焦虑的“乡野治愈”,当“内卷”“996”成为城市青年的集体症候,花海中短暂的“诗意栖居”便成为情绪解药。乡村以生态之美、文化之魅承接城市溢出的人口与消费,在“治愈经济”中重塑自身价值。另一个,是乡村发展的“借势超车”: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流量经济的碰撞,催生出“非对称竞争”的可能。借助短视频种草、智能出行、云端服务,偏远乡村绕过工业化积累阶段,直接以生态颜值、文化底蕴参与全国性流量分配,实现“弯道超车”。这种“城市反哺乡村,乡村治愈城市”的共生模式,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在精神层面弥合了城乡割裂,让乡村振兴成为全民共识而非政策独白。

  赏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直面其内在矛盾。首先是“生态保护”与“过度开发”的边界,游客的涌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能导致生态承载超限、文化景观异化。当花海变成“照骗”,当古村沦为商业街,流量红利便可能异化为生态负债。其次是“短期爆红”与“长期运营”的博弈,花期有限性与消费可持续性的矛盾,考验着乡村的产业韧性。唯有跳出“门票经济”思维,构建“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的全季生态,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宿命。最后是“资本介入”与“农民主体”的共生,外来资本打造网红景点的同时,如何防止农民沦为“景观打工人”?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始终在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从“看客”变“主角”,从“流量过客”手中接住“财富密码”。

  赏花经济的勃兴,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城乡发展的复杂光谱。它既是消费升级的侧写,也是技术赋能的展现;既是生态价值的兑现,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未来的乡村振兴,需要的不是盲目追逐流量风口,而是构建“颜值与产值齐飞、生态共发展一色”的良好生态。毕竟,真正的“诗与远方”,不在滤镜修饰的花海中,而在每一寸土地都能生长希望、每一位村民都能共享红利的春天里。(薛博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