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古人扫墓,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寻根

2025-04-07 18:29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清明节气,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下,在古建筑群的红墙黛瓦间,在刻有“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和刻有“汉诸葛武侯之墓”字样的两块墓碑前,来往游客留下的花束堆成了花海。不止于此,还有四川眉山苏东坡家族墓地、安徽庐江周瑜墓、陕西兴平霍去病墓……这个清明假期,不少年轻人踏上了旅程,不过他们的目的地有些“特殊”,是历代历史名人的永眠地。

  从成都武侯祠到安徽庐江周瑜墓,从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到安徽当涂李白墓,年轻一代在梨花风起的清明之际,跋涉千里、跨越千年,来到一个个历史名人的墓碑前,或平静的诉说,或诗意的倾诉,和自己倾慕的“偶像”隔空对话,并将个性化的祭品献给他们,不仅完成了生命个体精神寻根,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节日,如今年轻人从对亲人的追忆走向对历史名人的祭拜,实现了从对心中的历史风云人物的崇拜的具象化,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这无疑是一种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追寻,更是对家国情怀的年轻化表达。

  在历史人物的墓碑周围,摆满了各种颇有创意的礼物,有人将其称为“中国人的浪漫”。比如,霍去病的墓前被放了巧克力,因为“他说到底还是一个年轻的孩子”;李白的墓前成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多品种酒类博览,颇为壮观;有人在武侯祠为诸葛亮送上西成高铁车票和西安的泥土,像是对1800年前的问候;还有一些礼物在幽默揶揄,曹操有头痛病,便有人给他送布洛芬胶囊,孙权多次攻打合肥没有成功,就有人留下“我在合肥很想你”的路牌挂件。

  年轻一代,他们对历史名人的崇敬与爱戴的方式和以往不同,正在用自己熟悉的输出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纪念文本。而当他们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接续记忆,那些曾在历史的相册里的先辈,就永远不会真正离开我们的视线,他们在历史的对话里栩栩如生,在与年轻一代的情感共振中得到永恒。

  年轻一代“跨越千年”的精神寻根是鲜活的灵魂对话,更是融入血液的一路追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那些在波澜壮阔的岁月苍穹中的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那一张张忧国忧民的面孔,那一幕幕壮怀激烈的往事,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图腾,正在激励年轻一代用自己的热血和智慧奋进奋发,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演绎出属于个人的风采,实现这个时代的生命个体的人生价值。

  从网络时代的弹幕情感共鸣,到人机协同智能技术重现的历史影像,再到新闻中“跨越千年”的精神寻根……年轻一代正在通过轻松、创意的形式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对家国理念的重构,其所释放的价值,值得人们关注。

  跨越千年的“历史奔现”告诉我们,每个时代的青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历史的叩问,而文明正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对话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樊树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