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测评实为带货,莫让测评沦为生意
一位自称“医学博士”的博主正分析洗发水成分,痛斥市面产品不靠谱,但进程过半,他从桌下掏出一款海盐洗发膏,开始高呼“价格低”,请大家“闭眼入”。这种测评到一半突然带货的操作,当下已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常见套路。
部分测评行业的参与者,模糊了中立者与生意人的界限。随着一些博主的粉丝增长,商家便主动递上合作邀约,甚至有的会要求诋毁竞品。更隐蔽的是“商测一体”模式:MCN机构与品牌方合作,批量生产测评内容。如此,测评者的中立性被商业利益侵蚀。
如今,虚假测评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一是“红黑榜”陷阱:博主受品牌委托,将竞品列入“黑榜”,虚构缺陷。自家产品即便有问题,也被轻描淡写为“包装瑕疵”;二是“批量定制”:品牌方为不同博主提供差异化文案和图片,规避平台重复内容检测,营造真实测评假象;三是“反向带货”:部分账号以打假为名,通过揭露竞品缺陷,反向推荐关联商品。
此前,中消协对12个互联网平台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虚假测评。消费者满怀期待下单,却发现实物与测评天差地别:博主口中“用料扎实”的零食实为仿品,推荐的美妆产品竟是“三无”商品。很多测评已经失去了公信力。
不可否认,现行法律对测评行为的界定仍存在模糊地带。虽说《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但测评内容的主观性使其难以被直接定性。尽管有某测评公司在防晒衣对比中“捧一踩一”,被司法机关判定为虚假宣传案例,但更多的隐蔽操作仍游走于灰色地带,亟需细化法规来约束。
当然,测评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多方合力。平台应建立审核机制,对测评账号进行身份认证与标签标注,同时完善投诉通道,及时下架违规内容。行业层面,去年成立的“第三方测评诚信自律同盟”迈出了自律的第一步,但长远来看,仍需法律与市场共同构建真测评的生存土壤。
测评的初衷是为消费者提供独立参考,而非逐利的第三方生意。要重建信任,不仅需要制度约束,更需从业者重拾敬畏之心。唯此,测评才能回归“评价”本身,让消费者购物时多一份安心。(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