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仓走出的书香
它不再收粮,却日日迎来书香。它不再满载稻谷,却储藏着思想的厚度与文明的温度。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抚北镇,一座沉寂多年的老粮仓,如今以全新的面貌重回人们视野。曾经,这里是村民排队交粮的“丰收地”;现在,它成了晨读、夜学的“精神站”。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这座“从仓而来”的文化地标,为全民阅读注入了乡土底色与时代温度。

改造后的1973抚北镇文化驿站
从“储粮仓”到“文化仓”
1973年,抚北粮仓建成投用,是赣抚大地上粮食收储体系的重要节点。粉墙黛瓦、六座圆筒仓列队而立,见证了“鱼米之乡”的丰饶年景。年年秋收时节,村民排队交粮,肩挑、车拉、人喊马嘶,热闹非常。
但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老粮仓自2006年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风吹雨打、荒草丛生。曾经的“稻谷集散地”,成了一处沉寂角落。

改造前的抚北粮仓
“与其让它荒着,不如让它重新‘装东西’——装书、装思想、装文化。”抚北镇党委委员刘志丽表示,2022年,抚北镇党委、政府启动对老粮仓的保护性活化工程,引入临川区文广旅局和设计力量,保留苏式粮仓原貌,嵌入图书馆、文化馆、数字阅读、排练演艺等功能,一场“文化造血”行动正式启动。
从规划到设计再到改造,镇村干部与设计团队多次“围仓夜谈”。筒仓结构怎么打通?潮湿怎么解决?原貌如何保留?样样都得一一攻坚。最终,他们把六座筒仓中的两座打通,作为图书借阅区和主题展厅;将仓房改建为文化教室与儿童绘本角;晒谷场则升级为村民活动广场,四季皆可“演一场、晒一本、聚一堂”,1973抚北镇文化驿站就此落地。

2023年,1973抚北镇文化驿站,作为江西省唯一入选单位,获评“全国最美乡村文化空间”设计奖。驿站站长全小英介绍,改造历时一年多,保留的是“圆筒粮仓”的记忆,注入的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它的名字叫‘1973’,既是它的出生年份,也是这座镇、这一代人共同的时代印记。”
“保留了老样子,又有了新用处。”村民胡秀花说,她每天晚饭后都会来馆里坐坐,“以前是粮仓装口粮,现在是文化仓装精神食粮。”
从“自留地”到“共享田”
2023年冬,“1973抚北镇文化驿站”正式对外开放,迅速成为当地最具人气的“文化客厅”。
如今,驿站内设有图书借阅区、多媒体阅览区、少儿绘本区、数字阅读设备,还有舞台、演艺厅、展览区,为不同年龄层的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村民可以自由排练节目,老年舞蹈队、少儿诗朗诵小组、书法兴趣班轮番上阵,驿站成了全镇的文化活动主阵地。

“以前我们都是在村头的空地上跳舞,夏天热,冬天冷,一刮风就跳不成。现在好了,跳舞、练歌都有地方,活动也更多了。”村民黄于秀说。
而最受欢迎的,还是“借书回家”这件事。驿站依托临川区图书馆资源,建立“乡镇点单、总馆配送”机制,每月更新图书,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如今,驿站已建成藏书逾3000册的图书馆,电子书屋和借阅系统一应俱全,成了村民身边最方便、最温暖的“精神补给站”。
“很多老人以前爱打牌、看电视,现在都换成看书了。孩子们放学也喜欢来这里写作业、看漫画,整个氛围就变了。”全小英笑道,如今,1973抚北镇文化驿站已成为日均200人次到访量的“打卡地”。
“现在天气逐渐变热,文化馆里又舒适、又安静。”正在借书的李继民说,“孙子让我借《三毛流浪记》,他在家等着呢。”
从“一点之变”到“全民书香”
如果说1973抚北镇文化驿站是一座阅读灯塔,那么在临川、在抚州,全民阅读早已不是“孤岛工程”。
近年来,临川区以“书香临川”建设为牵引,持续推动全民阅读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形成“家门口看书、广场上听讲、线上线下互动”的多元阅读格局。在城区,城市书房、社区阅读角分布街头巷尾;在乡村,农家书屋、文化驿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动运行,一本本书在稻花香里翻页,一场场讲座在老百姓身边开讲。
2024年以来,全区线上线下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400余场,参与人次超12万人。

阅读,正在成为抚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以“15分钟阅读圈”为目标,抚州市已构建起覆盖城乡的阅读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市、县(区)级图书馆12家;配套建设城市书房33家、文化驿站36处。许多城市书房配备24小时自助借阅设备和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借阅自由、还书无忧,成为上班族、学生族和退休群体的“精神充电站”。
“书读多了,说话都变得有文化些。”在临川区罗湖镇农家书屋里,一位年轻妈妈边给孩子读绘本边笑着说,“现在我们家每周都要来几次,孩子也开始学着自己看图书了。”
从一个镇的粮仓到一座城市的阅读风尚,变化看似细微,却饱含深意。这场由“仓”而起的文化之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