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官山保护区着力打造野生动植物家园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杨碧玉 实习生黄鹏)5月13日,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官山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近五年来,该保护区累计发现“官山伪遁蛛”全球新种和中国新观测记录13种、江西新观测记录157种、官山新观测记录599种,成为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本。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肩负起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政治责任,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生物物种的丰富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2024年8月21日,科研团队在官山保护区发现一只奇特的蜘蛛。科研人员采集其活体,饲养至2024年11月4日。在它长成成体后,科研人员再对其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经过严谨研究,科研团队最终确定,这是一个在全球尚未被记录的蜘蛛新物种,将其命名为“官山伪遁蛛”。这一重要发现近日在我国生物科学类学术性期刊《四川动物》上发表。专家称,“官山伪遁蛛”的发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反映出官山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程度。
“我们通过多项举措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乐园。”官山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官山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建立“四长一体”(站长、林长、警长、检察长)协同保护、生态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区域协作机制。3月下旬,按照全省“清网护鸟”专项行动要求,该管理局组织各联保单位,开展“联合长线巡护”和“清网清套清夹”专项行动,及时清除非法捕猎工具,守护野生动物种群安全。
兰科植物多为珍稀濒危植物。开展野外回归试验,是加强兰科植物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2019年,官山保护区建成我省首个兰科植物野外回归示范基地,面积2.83公顷。目前,基地已累计野外回归11属26种兰花20000余株。其中19个种能正常开花、17个种能自然结实。2022年4月,12株回归的大黄花虾脊兰首次开花,至今已连续四年稳定开花。这标志着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回归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近年来,官山保护区还先后开展高等植物、野生动物、大型真菌等30余个调查监测项目,启动“江西官山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基地暨官山大型森林监测样地”建设,建成12公顷生物多样性大样地和40个典型群落监测样方,至今已获取样地调查数据90余万条和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官山保护区已成为白颈长尾雉、猕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园,并查明有高等植物267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