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博物馆如何拥抱未来

编者按: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我省是文物资源大省,“文博游”已成新风尚,各地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讲述赣鄱大地上五彩斑斓的文化故事。面对新科技、时代审美以及观念带来的变革,博物馆如何拥抱未来,以更优质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本专题聚焦各级各类博物馆的代表,探访它们当下的做法与未来打算。
省博物馆
力推高品质大展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

省博物馆“故宫厅”首展开幕期间,游客走进展厅参观。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摄
“105天”“139天”。
这两个数据分别是省博物馆“故宫厅”首展、“御瓷归来”主题特展观展人次破百万所用的时间。展览期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参观热潮。
5月11日,记者走进省博物馆,看到各大展厅游人如织。在四楼“故宫厅”门口,尽管该展厅首展已撤展,但仍有不少游客在此处“观望”。一名南昌观众说:“来过5次,感觉还没看够。”“五一”期间,该展厅日均观展人数超1.7万人次,入馆观众超10万人次,同比增长24.24%,其中省外游客占70.34%。
精品大展的频频出圈,背后折射的是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大展日益旺盛的需求。以今年在省博物馆设立的“故宫厅”为例,该展厅是国内第二家“故宫厅”,也是省博物馆的常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它的设立无疑代表我省力推高品质大展的用心和决心。“故宫厅”首展一经推出即成“顶流”。据悉,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还将再度携手,于下半年推出第二期展:山谷雅集——黄庭坚诞辰980周年特展。
“要让精品大展在我馆实现常态化。”省博物馆副馆长刘薇表示,未来还将联手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周期性举办主题多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优质精品展览,实现精品文物、精品展览入赣常态化,让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展览来到江西。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产品。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省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了一系列风格鲜明的特色展览,满足观众的多元需求。“御瓷归来”主题特展项目负责人李雪蕾介绍,未来,省博物馆还会采用情、景、物相融合的展陈方式,打造可看可感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感、获得感。
我省是文物大省,省博物馆作为“省级大馆”一直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今年1月,我省制定《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方案(试行)》,提出以江西省博物馆为总馆,市县两级博物馆为分馆,实现文物资源和展览资源集中统筹配置和优化盘活。在该制度下,省博物馆将与市县两级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藏品使用方面双向联合,按博物馆特色匹配相应文物,举办各类高水平的精品大展、特色临展和线上展览,通过“大馆带小馆”,以巡展、借展、联合办展等方式,充分发挥“省级大馆”的藏品、管理、人才、研究等优势,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博大餐。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让百年旧址更新潮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倪可心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光影八一”灯光秀场面火爆。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倪可心摄
一只强劲有力的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扣动着直指苍穹的步枪扳机——5月13日下午3时,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楼序厅《石破天惊》雕塑四周人头攒动。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以此为起点,向98年前那个夏日所发生的历史致敬。
如今,红色场馆正焕发前所未有的热度,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便是一个典型。一组数据可以证明——5月6日上午11时,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迎来今年第100万名观众。“这个数字比往年到得更早。”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熊艳燕难掩欣喜。近年来南昌跻身“网红”城市,作为这座英雄城闪亮的红色名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备受瞩目,也越来越“年轻”,去年该馆共接待观众268万人次,其中近七成是青少年。
超高的“流量”背后,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过去,布展追求专业、学术,表达力求规范、严谨,虽然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得以确保,但年轻观众的兴趣未见得能调动得起来。如何在专业与通俗之间找到平衡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给出的答案是:既要守正创新,也要跨界融合。一系列新探索,让红色文化变得可感、可知、可触。
2022年8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革命旧址沉浸式夜游实景剧《那年八一》一经推出便收获线上线下广泛赞誉。今年“五一”假期,“光影八一”灯光秀让江西大旅社旧址流光溢彩。这座见证了人民军队诞生的百年建筑化身巨型光影画布,八一南昌起义的烽火岁月在砖石间一一重现。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一票难求,场面火爆。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熊艳燕介绍,目前,馆内正全力打造“那年八一,青春正燃”VR沉浸式体验项目,构造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让观众重回南昌起义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身临其境体会在特殊历史情景下的危难、抉择与伟大。
2027年8月1日,建军百年。为迎接这一重要时刻的到来,更好地展示最新研究成果,该馆馆内展览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全面提升。5月9日,建军百年基本陈列展陈列大纲内容的第一次专家评审召开,目前,各项工作积极推进。与此同时,该馆持续开展八一南昌起义史料的整理研究工作,持续更新参加者名录,现已增至1186位。“我们希望借此契机,逐步‘唤醒’红色资源,让一段段红色历史、一个个红色故事鲜活起来,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熊艳燕说。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以人为本提供精细化服务
陈文

游客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体验陶瓷技艺。通讯员 万里鹏摄
这个“五一”,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网红藏品——加彩十八罗汉塑像,顺利“升咖”,其中最受热捧的“无语佛”也从该馆的6楼常设展厅搬至7楼的临时展厅,成为“泥火匠心瓷塑万象——景德镇近百年陶瓷雕塑展”的点睛之笔。然而,“无语佛”的乔迁并不轻松。
“挪动位置后,我们发现它‘神态’变了,拍照不是原来的效果。”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副馆长赖婧回忆当时的情景并分析道,摆放的高矮、灯光的冷暖、光照的强度和角度等都会影响“无语佛”脸部的光影和神态。
为了让“无语佛”恢复到原来的神态,赖婧带着策展团队花了两个晚上反复调试,终于让它再现思而不语、笑而不答的“微妙”神情。“五一”期间,约7万人次入馆参观,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心满意足地与“无语佛”合影留念。
“无语佛”严丝合缝式“搬家”,凸显的是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赖婧认为,该馆从2023年入馆178万人次到2024年入馆303万人次,这增加的125万人次,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引力”,这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现。不过,大流量也更加考验博物馆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该馆陆续实施数字化改造,在藏品数字化基础上,策划推出“光影载道瓷上中国”等一系列数字特展,丰富展陈形式,让馆藏文物动起来。同时,讲解服务升至智慧导览3.0版本,包含150多个珍贵文物的讲解视频,还有定位导航功能,游客可制定专属参观路线,自助开启畅游模式。考虑到游客的停车、排队和就餐等问题,该馆还不断增加周边停车位,建立起公共卫生间、游客驿站、简餐区等基础服务设施;不断丰富体验项目,引入陶侃剧场和小陶然陶艺体验,打造奇趣博物馆小剧场和社教研学空间,让游客能深度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
“将博物馆与非遗进行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赖婧表示,陶瓷文化需要在活态中传承和创新。景德镇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00多人,是全国陶瓷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最多的城市。如果能将这些工匠的动态制瓷技艺和博物馆静态展示相结合,或许能让更多“流量”变“留量”,促进陶瓷技艺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八大山人纪念馆
做精做强自己的IP
陈文

“五一”期间,游客在八大山人纪念馆参观。通讯员 刘阳摄
“五一”期间,八大山人纪念馆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文创销售额达16万元,均创该馆历史新高。
“精品展览和多元文创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5月9日,记者来到八大山人纪念馆,看到真迹陈列馆内有不少年轻游客正在观摩拍照。馆长周晓健表示,从逐年增加的客流量可以看出文化日益强大的吸引力。但博物馆应该用怎样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来回应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周晓健认为,首先要从加强文化研究入手,打造精品展览。近年来,该馆充分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深挖八大山人文脉,陆续推出“对话”系列特展,如“对话齐白石”“对话吴昌硕”“对话扬州八怪”等。这些展览的举办,也为2026年八大山人诞辰400周年纪念展览打下重要的学术基础,形成学术研究和精品展览互为支撑、互促共进的格局。
高雅的书画展难免曲高和寡,如何让观众参与其中,体会艺术作品的美学思想和时代价值?一方面,该馆为每一幅八大山人的画作都配上详细的“说明书”,包括作者、质地、年代、尺寸、钤印、名家赏析等,打造“萌萌耷”数字人为观众答疑解惑,进一步降低观赏门槛;另一方面,借助文创产品,让文物可把玩,让文化带得走。
在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文创展区,“个山”“雪个”等钤印红晋升为女士最爱的“唇间红”、《安晚册》中的白眼鳜鱼变身可捏的创意玩偶、《花石游鱼图》卷轴化身打卡冰箱贴……游客可以拿着文创冰箱贴和古画合影,点一杯文创咖啡静享梅湖景区风光,背上文创双肩包打卡南昌各大景区,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让文化浸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此外,该馆还借助社交平台展示馆藏文物。每周定期在社交平台直播,介绍馆内藏品与展览;与艺术类网红博主“伊莎Yeesha”合作推出八大山人系列合集,深度解析写意画的精妙,累计收获超550万的观看量。
“做精做强自己的IP最为重要。”周晓健说。这两年,该馆还招聘了许多年轻人充实到文化研究和传播队伍中。新鲜的血液有助于博物馆在数字化、网络化浪潮中,跟上时代的节拍。据悉,在八大山人诞辰400周年到来之际,该馆将引进数字魔屏等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丰富展陈内容,邀请更多专业领域的知名博主开展文化推广合作,让中国大写意之美被更多人熟知。
德安县博物馆
打造“小而美”的“文化会客厅”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

德安县博物馆馆藏的“元景德镇窑青花八棱玉壶春瓶”。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摄
“让更多的文物走出‘深闺’,是德安县博物馆未来的‘突围’之路。”德安县博物馆馆长王泽荣谈及“博物馆未来”时如是说。
当前,“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前沿阵地。作为地方性博物馆,德安县博物馆正依托其独特的馆藏资源优势,朝着“小而美”的方向积极探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发展路径的选择,正是基于该馆丰富的文物家底和亟待开发的学术潜力。截至目前,该馆馆藏各类文物5254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1件(套),尤以南宋丝绸服饰、北宋彩绘壁画、元青花、元代石刻造像最为突出。由于技术、资金、人才等条件的限制,大量珍贵文物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阐释。因此,把文物保护利用和成果转化作为发力点,成为该馆突破发展瓶颈的选择。
“近几年,我们联合多方力量,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王泽荣说,其中南宋丝绸服饰与丝织品的保护利用最具代表性。该馆馆藏的112件德安南宋周氏墓发掘出的丝绸服饰及丝织品,被誉为“南方丝绸宝库”。截至目前,已完成10件南宋丝绸服饰的修复。今年以来,该馆以南宋丝绸服和丝织品为原型,通过传统织造工艺、植物染色,高精度仿制了宋朱砂红如意山茶花罗销金褙子、宋蜜合色星地折枝山茶梅花绫裙、宋紫檀木琉璃绿菱纹罗扇等3件藏品,并计划于下半年进行展出。据透露,未来该馆还将加大力度完成南宋丝绸服饰及丝织品修复和复制工作,全面提升陈展效果,计划打造南宋丝绸服饰及丝织品精品展。
“对南宋丝绸服饰与丝织品的保护利用,是发展的一小步。”王泽荣表示,随着当前“县域游”“文物游”等文旅消费的升温,不少县级博物馆成为地方文旅新地标。利用“文博瀑布流”、AI讲解、数字导览等手段创新展览形式,跨界合作研发文创产品,尤其是前不久推出的“文创雪糕”成为当地文旅景区的“爆款”产品……为未来打造“小而美”的“文化会客厅”进行了多种尝试。
当然,县级博物馆提质升级,还面临专业人才短缺、文创开发能力弱、运营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多方人士表示,县级博物馆要做好特色文物资源的研究、阐释,眼下可参考“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经验,实现藏品、学术等资源共享,努力把县级博物馆打造成为“文化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