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热门专业≠理想人生入场券
近期,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志愿填报逐渐成为家长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上关于“哪些专业薪资高、哪些专业好入编”等问题的搜索量持续上升。专业选择是否真的只是一场围绕“就业变现”的现实博弈?
不可否认,提前了解各专业未来的薪资待遇及工作环境,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从而减少志愿填报的盲目性。但过度功利化的考量,会让学生忽视自身兴趣,陷入“利益至上”的误区。不少学生在亲戚朋友或机构的“洗脑”下,“挤破头”报考计算机、金融或法学等“热门”专业,认为这些专业“轻松拿高薪”或“考公考编好上岸”,实际上,这些专业学习难度大,若没有学习兴趣和热情,长时间的“被动式”学习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内耗”。
同时,过度功利化的专业选择会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负面影响,大量学生涌入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基础学科、人文社科及新兴交叉学科等“冷门”专业却无人问津,各专业间就读人数的失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选择呈现功利化倾向的背后,是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深层焦虑。这种焦虑既源于就业竞争的现实压力,也源于社会上普遍将“铁饭碗”和“高收入”视为“成功标志”的认知惯性。许多家长片面地认为选择热门专业就等于为孩子拿到了通往理想生活的“入场券”,这种功利倾向无疑会加剧教育内卷,让学生和家长陷入盲目跟风的漩涡,进一步扭曲教育的价值导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学生基于兴趣选择专业时,往往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进而更容易在该领域实现长远发展。另外,志愿填报也并非专业选择的唯一路径,进入大学后,学生们还有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等机会。即便本科专业不如意,也可以通过考研实现专业转换,为未来发展开辟新道路。
改变功利化的专业选择现象,需要多方共同行动。相关部门应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选择观念,并加强对志愿填报指导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其利用信息差贩卖焦虑进而对学生造成“功利化误导”;老师应引导学生认知个人兴趣及自身优势,做好个人职业规划,高中学校可与当地大学联动开展“专业体验课”,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明晰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更适合自身的专业选择;家长则要摒弃功利化思维,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热爱的领域。须知,志愿填报虽然是人生的重要选择,但绝非决定命运的唯一筹码,应该让专业选择回归兴趣初心。
(陈杰城)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