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投笔从戎 牺牲40多年后身份终于得以确认
在清华大学的英烈碑上
镌刻着一位八路军团政委的名字
从清华园到太行山
他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战斗
而硝烟散去
他的烈士身份
为何在42年后才被确认
……
清华大学的英烈碑上
刻着一位八路军团政委的名字
近日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学子们
收到了一段特殊的视频
视频是由一位来自四川屏山
名叫权牛的老人拍摄的
据老人讲述
他随母亲姓,父亲姓凌
90年前
他的三爷爷凌则之
考入清华大学
之后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
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北山坡下的
清华英烈碑上
镌刻着为国牺牲的清华学子事迹
在这里
记者找到了“凌松如”的名字
他正是权牛口中所说的三爷爷
牺牲前
他是八路军的一名团政委
凌则之自小聪明好学
当时因为年龄小
他便用了二哥凌松如的毕业证书
到成都求学
身为“学霸”的凌则之
当年考上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
三所大学
最终选择到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
清华大学档案馆馆员
查找到三卷跟他相关的学生名册
“凌松如,学号2438
男,籍贯四川屏山
1934年入学时年龄20岁
系别‘理’
宿舍为二院87号”
大学二年级时
凌则之转到了社会学系
他一直使用“凌松如”这个名字
直到离开清华大学
国家危亡之际
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凌则之入学时
正值华北危机加剧
清华学生发出呼声:
“华北之大
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
凌则之也正是那个时候
毅然投身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
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中坚力量
△凌则之和同学组成南下自行车宣传队,宣传抗日
经过多方寻访
记者在解放军档案馆
查找到了一份宝贵档案——
《1940年决死1纵队团以上干部登记表》
这份档案中完整地保存着
时任决死1纵队25团政委
凌则之的个人履历
而最为难得的是
在履历表的背面
是凌则之亲手写下的个人经历
△在凌则之履历表中,他写下个人思想转变的过程
凌则之离开清华校园
去到山西参加革命
1937年
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为骨干力量的山西新军应运而生
凌则之便是其中的一员
1940年后
决死队整编入八路军
1940年
百团大战爆发后
凌则之作为八路军129师
决死一纵队25团政委
带领部队担负破袭正太铁路
和保卫八路军总部的任务
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战斗就是
与日军的白刃格斗战
在此次战斗中
25团下属的8连一战成名
被八路军总部授予
“白刃格斗英雄连”的荣誉称号
作为团政委的凌则之
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
至今这个英雄的番号
还在该部队沿用
2015年9月3日
该部队接受检阅
2019年10月1日
该部队荣誉战旗再次接受检阅
他率部击退日军多次进攻
牺牲时年仅27岁
1940年10月
25团奉命阻击敌人
防止日军接近八路军总部
团长苏鲁,政委凌则之
带领部队修建掩体工事
日军发动多轮进攻
至10月22日
八路军的武器弹药已所剩无几
凌则之带领战士冲出战壕
就在这时一颗流弹飞过来
凌则之不幸负伤牺牲
牺牲时年仅27岁
凌则之牺牲后
25团战士们仍拼死阻击
我军阵地寸土未丢
牺牲40多年后
他的烈士身份终于得以确认
然而
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
凌则之壮烈牺牲的消息
迟迟没有传回千里之外的故乡
新中国成立后
凌则之的家人
多方寻找却始终没有结果
他们并不知道
凌则之在投身革命后
将名字又改了回去
所以40多年间始终没有打听到消息
直到1983年
凌则之烈士的身份终于得以确认
如今
在清华园中
英烈碑肃然矗立
一代代青年学子们
传承着那位远去学长的血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