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微评:预制爆款不如回归初心

2025-07-16 06:20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 王志高

  近日,频频有大IP剧“翻车”,“预制爆款”等话题也因此登上热搜。这也揭示了剧集生产中的工业化困境——就像餐厅的预制菜,这些剧集拥有标准化的配方、可预期的效果,却始终缺少那份令人回味的原创风味,令观众难以心动。

  “大IP+大流量+大导演”,这个“预制爆款”公式看似完美,实则暴露了创作端的懒惰。当平台以“不能失败”为首要任务,创作就必然让位于精算。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导演的艺术表达,而是平台的数据焦虑;不再是编剧的灵感迸发,而是营销团队的热搜排期。这也导致出现吊诡现象:投资越大,创作越小。数亿的制作费用中,真正用于打磨剧本、塑造角色的投入比例极小,造声势成了“预制爆款”的首要动作。在这里,资本本该是艺术的助推器,最后却异化成了影视创新路上的“拦路虎”。

  影视剧“预制爆款”的制作模式如何,市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2023年,所谓S+剧集的完播率普遍下降;2024年、2025年甚至频频“翻车”,而一些小成本剧集却凭借创作初心讲好了故事,实现了市场逆袭。这其实正是观众的逆反:影视创作本质上是一场与观众的情感对话,观众记得住的不是投资额和热搜量,而是触动人心的角色和故事。“预制爆款”用粗暴的“填鸭”方式对待观众,一方面反映了制作方一味依赖舒适区,没有勇气打破“安全模式”,同质化、程序化的影视制作招来观众厌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好作品才能产生真正持久的商业价值。“爆款不爆”,观众拒绝“预制爆款”,正是拒绝艺术套路化的表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