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连环锁”到“无感修复” 江西八年磨出信用修复好办法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王琴红报道:“太感谢了!半天就帮我们解决了大麻烦!”抚州市临川区康态福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猛辉看着电脑屏幕上消失的“失信信息”标注,悬了几天的心终于落地。
几天前,这家合作社在申报省级示范社复核时被卡了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里的一条旧处罚信息,成了挡路石。临川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时,手把手教他在线申请,全程没要一份纸质材料,半天就完成审批,“异常”标签就消失了。“搁以前,光材料就得准备好几天,跑两三趟部门都未必能成。”
这场“半天修复”的背后,是江西8年来深耕经营主体信用修复的缩影。从2017年首推信用修复机制,到如今“无感修复”“跨省通办”,这片红土地上,信用不仅是经营主体的“生命线”,更成了衡量营商环境的“温度计”。
2014年试水“移出名录”,2017年正式推开信用修复
说起信用修复,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失信?简单说,就是经营主体在经营中出现未按时年报、公示信息作假、被行政处罚等行为,会留下“信用污点”并记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相关信用平台中。
信用修复则是经营主体“改过自新”的机会:主动纠错、履行义务后,可申请解除失信记录,包括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从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中“除名”、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避免联合惩戒,能重新参与招投标、申请贷款。
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处主要负责人孙浩告诉记者,江西关于经营主体信用修复这一块可追溯到2014年,当时名为“移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2017年,以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企业信用监管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标志,正式开启信用修复工作。
彼时,国内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刚落地不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逐步成形,但失信主体的信用救济渠道仍不畅通。
当时,不少企业因未及时公示年报、信息填报有误等轻微失信行为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却面临“信用污点伴终身”的困境,在招投标、融资等环节处处碰壁。在孙浩看来,江西启动这项工作,既是回应市场主体的迫切需求,也是破解区域发展痛点的关键举措。
作为全国较早探索信用修复的省份之一,江西一开始就展现出创新魄力。2018年,江西承担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课题研究,首创“信用修复标注”机制——对补报年报却未及时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在公示系统中明确标注“已修复”,为后续全国性制度完善提供了“江西经验”。这一探索,既坚守了失信惩戒的底线,又为企业留足了自我纠错的空间。
八年迭代升级,从“解连环锁”到2小时“无感修复”
那时,企业对此还很陌生。“有老板来问,我的公司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是不是一辈子都抬不起头?”孙浩回忆,早期修复流程像“解连环锁”:企业得先到各个部门了解办理流程,再提交各种材料,少则几天,多则半个月。
这种状况,在2023年迎来关键转折。孙浩说,这一年,江西创新推出“两书同送”制度——企业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时,会同步拿到一份《信用修复告知书》。孙浩形象地说,这项举措就像给迷路人递了张地图,企业从“一知半解”秒变“心中有数”。“以前是等发现问题才慌忙补救,现在处罚刚下来,就知道该怎么‘改错’。”
与此同时,建立市场监管与发展改革部门协同修复机制,由省发改委统一受理其他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信息,修复结果自动同步至市场监管系统,破解了企业“多头跑、耗时长”难题。
时至2025年,在“两书同送”基础上,新增《信用合规建议书》,升级推行“三书同达”,帮助企业从根源上避免再次失信。建立“无感修复、有感服务”信用修复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自动关联信用修复,自动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只需在线确认,全程“零跑腿”,最快实现2小时办结。
可以说,江西市监部门用八年时间搭建起一套覆盖全类型经营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领域(经营异常、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行政处罚信息)、流程便捷高效、监管协同有力的信用修复体系。目前,各类经营主体可多渠道申请“信用修复”。既可以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也可通过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官网官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微信小程序等登录江西省企业登记网络服务平台,申请办理经营异常名录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移出、行政处罚信息修复等业务。
“重生”激活市场 上半年8.5万户修复超七成企业扩投增岗
记者注意到,2025年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新出台《关于提升信用监管效能促进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里,有不少贴心安排:修复后3天内核查结果,不让数据问题拖企业后腿;探索破产重整企业临时屏蔽失信信息,给“重生”企业更多机会;在全国率先探索对抽查检查中发现的违法问题作出行政处罚的,在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时,同时停止公示相关抽查检查结果负面信息。
信用修复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企业的“重生”与市场的“焕活”上。2025年上半年,江西就有8.5万户经营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平均每个工作日超643户“重拾信用”。这些企业中,有的重新获得招投标资格,有的成功拿到银行贷款,有的顺利入选省级示范企业。数据显示,修复后的企业中,超七成在半年内有新增投资或用工,直接带动就业岗位增加。
在抚州临川区,“三书同达”+信用“无感修复”服务模式推行以来,全区信用修复周期从平均10天压缩至1个工作日,企业修复成本降低90%,200余家失信主体提前完成修复,为当地稳市场、稳预期提供了坚实支撑。
江西用八年实践证明:信用监管通过科学的修复机制,让市场既“有敬畏”又“有活力”,更成熟的信用体系,正为经营主体撑起一片“改过自新”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