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情怀总是诗

2025-07-18 05:00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平原与少年》

  庞余亮 著 孔巍蒙 绘

  希望出版社

  《平原与少年》是作家庞余亮的新著,书中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在家乡南方平原上发生的农事、家事以及苦乐交织的趣事。作者以诗意的情怀和语言追叙往事,以少年的视角按照24个节气的顺序,写了24篇散文。从立春的扯盐巴草写起,写春天油菜花开,夏天收麦,秋天割稻,冬天挖芋头,趣味盎然。可以说,这部作品是贫困少年眼中的一部场景宏阔、感情醇厚的平原农耕史诗。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文章与图画完美融合。依据二十四节气安排框架,按照时间顺序来叙写农事。每一个故事开始之前,作者都要对该节气进行简单介绍,并细心向读者推荐这个节气里适合阅读的图书。而且每个故事都依据内容绘有插图,色彩饱满浓艳,线条简洁有力,意境悠然旷远,人物活泼可爱。每篇文章与插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读之,妙趣横生;观之,引人入胜。

  书中还写到了贫穷年代江南的种种美食,对于一个经常饥饿的孩子来说,春天田野里的嫩豌豆和青蚕豆,夏天小河里的河蚌和黄鳝,秋天寒霜覆盖下的菱角和芋头,冬天的慈姑汤和紫萝卜都是难得的美味,给他的味蕾带来别样体验。作者除了写饮食,还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一幅多彩的逶迤展开的江南风情画卷,为读者了解江南风土人情打开了一扇窗口。

  作者是在平原上赤足奔跑的少年,贫穷的生活锻造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他坚毅的性格,也启发了他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不挑食,不抱怨,这是贫穷人家的生存哲学”“恍惚之间,这世间最忙碌的虫子是在这块土地上过日子的人”“上课的铃声响了,众生们背负着自己的命运,奔跑着去学校”……这些融合了生命思考的句子非但不给人以生硬牵强之感,相反在平静风趣的平原叙事中增加了深沉的哲学意味,启发读者透过寻常景象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相。

  整部作品充满对父母的疼惜,亲情的自然流露令人感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酷暑时节,父亲让“我”每天打两条芦箔,每条一丈长。怎么打呢?用芦柴一根一根地编起来,而编织芦箔的草绳是十庹长,一庹长就是大人手臂完全张开,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这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繁重的工作量,何况是一个瘦弱少年,但“我”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完成了父亲吩咐的任务。谁能想到,他瘦小的身躯里居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力量。贫困的生活没有摧毁他的意志,相反让他学会了体谅父母,心疼父母。“父亲说不出原因,就像说不清为什么他如此辛苦地劳作,却依旧喂不饱他饥饿的子女们”“麦田的面积实在太大了。还有白化肥,不仅刺鼻还腐蚀手,但我不能抱怨。母亲的手更像是老树皮”……这个少年瘦削的双肩上过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总是尽己所能分担父母的辛劳,亲情始终是他最看重的东西。

  这部作品还洋溢着浓厚的童心童趣。文章从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描写景物,表现出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理。“我不仅偷吃过菜薹,还拔过公鸡的翎羽,捣毁过野蜜蜂藏在屋檐下芦管里的蜂蜜”……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叙述故事,既突出了少年淘气顽皮的本性,也表现了少年身上难能可贵的自省意识。作品语言也非常灵动,充满诗情画意。因为是写“大地上的事情”,所以作者引用大量农谚,如“立夏十天遍地黄”“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书中还多采用浪漫奇思的语言,如把惊蛰的雷声比作雷公校长的鼓声,把从冬眠中渐渐苏醒的虫子比作虫子同学,把瘦小少年眼中庞大的石磙比作石磙将军……这些新奇动人的语言使整部作品弥漫着少年天真烂漫的气质,引领着读者穿越岁月风尘,重返往昔时光,拥抱少年时的自己。

  少年情怀总是诗,诗染四季跋涉路。《平原与少年》以诗意的笔触,尽写平原农耕往事和日常琐碎,苦涩中夹杂甜蜜,艰辛中渗透亲情,在对少年时光的深情回望中,充分彰显了贫穷岁月里亲情的美好和农事的艰辛,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 张燕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