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背后的“君子之风”

周敦颐雕像
“金戈虽已远去,但那激昂的战鼓、壮烈的身影,却在这片土地上凝固成永恒。”
北宋嘉祐八年五月十五的午后,一阵阵刻凿声,在于都县罗田岩的丹崖峭壁间回响。崖下,站立着虔州通判周敦颐、雩都知县沈希颜、卸任知县钱柘和雩都隐士王鸿。
没人能预料这次刻凿会在历史长河中激起怎样的涟漪。对周敦颐来说,只是在摩崖石刻留下一篇文章;对沈希颜而言,只是日常工作的一桩雅事;而对王鸿来说,也只是多了一个心灵映射。
当最后一个凿音消散,雄健的笔画如刀削斧劈,千古名篇《爱莲说》就在这岩壁间横空出世。然而,真正的影响正在于它悄然无声的深邃,最终成为世人追敬的丰碑。

罗田岩摩崖石刻
01
《爱莲说》这篇百余字的散文,结构严谨、笔意超拔,“借影”自然、以莲自喻。其倡导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君子品质和清廉精神,自成文起便成后世标杆。
很少有人像周敦颐这样,把儒家的君子之风,写得如此具象而迷人,让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人格光辉。承载着这样一篇千古名篇,罗田岩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刻下的,不仅仅是对莲花的赞颂,更是对理想人格的深刻探索。
中国摩崖石刻不计其数,周敦颐为何把自己最具光辉的哲思献给雩都,献给这片并不恢宏的丹岩?或许,起初是因为王鸿。
王鸿乃王羲之的第二十四世孙,不仅博学多才,更承先祖遗风,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在乡试中夺魁,被举荐至京城太学,再荐省试第一,却因一字之误被黜。然而他不被命运的挫折所羁绊,潇洒归隐于城南四十里的小溪香台山,自号“需岩”,并以《囷铭》明志:“廉则易足,贪则无厌。”
周敦颐在此邂逅这位淡泊名利的雅士,喜不自禁。二人于罗田岩促膝长谈,浑然忘归。周敦颐诗兴大发,赋《游罗田岩》赠王鸿:“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王鸿亦和诗以谢:“临别溪头承诲嘱,此心当为圣贤求。”
与其说这是两位文人的诗歌交流,不如说是两位君子的人格碰撞。那一瞬,君子之间的惺惺相惜,思想领域的精神契阔,让罗田岩超脱世俗、“香远益清”。
此后,罗田岩仿若一块磁石,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与理学大家前来观仰。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来到雩都罗田岩濂溪书院讲学论道,追思周子遗风。当他凝视这方山水,心有所感,挥毫题下“居然仙境”四字,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赞誉与钟情。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弟子何春重建濂溪阁、开辟“观善岩”,王阳明闻之欣然,泼墨写下“观善岩”三字,为罗田岩的理学传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都“理学五君子”——何春、何廷仁、黄弘纲、管登、袁庆麟,在王阳明春风化雨般的教诲下,潜心钻研王学,讲学立说,广收门徒。
何春性高气傲,却对阳明学说情有独钟;何廷仁任新会知县五载,从严治政,以德化民,深得百姓爱戴;黄弘纲在汀州任职时,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令“案无留讼,野无遗奸”;管登致仕后家境贫寒,其母去世竟无力购置棺木,然他守孝三年,孝行感天动地;袁庆麟则一心沉醉于心学研究,他去世后,王阳明痛心不已,亲撰祭文赞曰“虽其精力既衰,而心志迥然不群矣”。
这是一群难能可贵的君子,他们穷其一生,孜孜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用毕生行动构建自己的精神体系。他们播下的“良知”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嵌入于都人的性格和灵魂。

罗田岩古寺
02
若说王阳明给予罗田岩的是深邃睿敏的理趣,那么文天祥则为罗田岩赋予了坚毅不屈的英魂。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雩都城郊大败蒙古兵,策马至此。他望着崖壁上岳飞所题的“天子万年”,心中波澜起伏。想当年,岳飞奉旨征剿农民起义军,两度登临罗田岩,挥笔写下气势雄浑的四个大字,留下对江山永固的深切祈愿。
此时的文天祥,面对破碎的山河,散尽家财,振臂高呼,招募义士,毅然扛起抗元救国的大旗。在濂溪书院右侧崖壁,他挥笔写下“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靖共尔位,正直是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其字如剑,其志如钢。两位民族英雄的心灵在此交会,用铮铮铁骨,诠释着君子的另一番风骨。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他选择以死报国,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气节。大刀挥起,文天祥以一腔热血,为羸弱的南宋王朝作了高贵的终结。在他的感召下,雩山脚下无数热血男儿挺身而出,投身抗元之战,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英雄史诗。
而今,每当端详罗田岩,看着文天祥和岳飞笔力千钧的题刻,内心总是心潮澎湃。从“精忠报国”到“留取丹心”,从“天子万年”到“岂弟君子”,每一笔都深深镌刻进了于都人的血脉与灵魂。
金戈虽已远去,但那激昂的战鼓、壮烈的身影,却在这片土地上凝固成永恒。他们告诉世人,君子不仅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更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舍生取义的英雄。

濂溪书院
03
文化的血性,在千年历史中沉淀出这片土地最浓烈的底色;气节的滋养,让人文精神与家国大义碰撞出最炙热的情怀。在近代红色革命浪潮中,于都人不屈不挠,书写下血与火的革命篇章。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于都人民的家国情怀如熊熊燃烧的烈火,照亮了黑暗的夜空。一大批于都子弟响应号召,踊跃参军参战。全县近七万人参加红军,几乎每五个于都人中就有一个参加红军。
历史钟爱宏大的叙事,但更触动人心的,更多的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
钟招子,一位伟大的母亲,先后将八个儿子送上战场,离别时那声声叮嘱“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饱含着无尽的牵挂与期望。此后岁月,她独守老屋,每晚点亮马灯,照亮儿子们归来的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能盼回一个儿子。
还有烈士遗孀段桂秀,新婚仅三天,丈夫王金长便踏上革命征程。离别时,丈夫留下一句“等我回来”的承诺。从此,段桂秀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她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这一守望,就是80多年,直到在烈士墙前找到那个让她牵挂一生的名字,她才终于明白,她的金长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那一刻,一个百岁老人无声的哭泣,让巍巍雩山也变得柔软。
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背后是于都人民深沉如海的家国大义,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当代的君子精神,为这片土地铸就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长征渡口
从罗田岩的摩崖石刻到烽火硝烟的革命岁月,一代又一代于都人以同样的精神人格,将“君子之风”与家国大义锻造成永不磨灭的城市灵魂与精神坐标,在岁月的更迭中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光芒。
夕阳西下,站在于都河畔,回望不远处的罗田岩,总是令人心绪难平。
这是一座不高的岩崖,却承载着天地大义;这是一方小小的土地,却孕育着浩然正气。它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圣殿,更是忠臣义士的不朽丰碑;它传承着儒家君子之道的醇厚,更迸发着民族血性的炽烈;它镌刻着诗文的绝世华章,更谱写着家国大义的壮丽史诗。(谢贵芳、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