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盛夏 梦逐田园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守非遗之志,剪复兴之画”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6月22日—26日,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工程系“守非遗之志,剪复兴之画”社会实践队奔赴江西瑞昌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怀揣守护文化瑰宝、服务基层民生的热忱,在瑞昌这片文化沃土上,开启了一段寻根铸魂、知行合一的青春旅程。

(队员在瑞昌剪纸博物馆合影)
匠心寻根:指尖剪刻时代新韵
实践队首站探访了瑞昌剪纸博物馆,在专业讲解中,队员们沉浸于剪纸艺术的千年文脉。从象征吉祥的繁复纹样到描绘田园生活的生动场景,每一幅作品都诉说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与民间智慧。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梦梦老师的亲自指导下,队员们体验了从设计到剪刻的全过程。刀锋流转,红纸生花,当一幅幅承载着个人心意与时代感悟的作品在手中诞生,队员们不仅领略了“方寸之间显乾坤”的技艺精髓,更深刻体悟到非遗传承中那份“守艺”更需“守心”的责任担当。

(队员们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矿魂淬炼:触摸千年文明印记
追寻青铜文明的源头,实践队走进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队员们跟随讲解,系统学习了自商周以来辉煌的采矿冶炼史及相关地质知识。最震撼人心的是深入模拟还原的古代采矿巷道。躬身于逼仄幽暗的空间,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矿石开采与运输的艰辛,脚下斑驳的矿道仿佛回荡着先民们“炉火照天地”的奋斗号角。

(队员们参观古代铜矿开采中的竖井——斜巷——平巷联合开拓法)
竹韵流芳:全景解码非遗魅力
在瑞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实践队开启了一场非遗的“深度阅读”。队员们重点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竹编,系统了解其选材、破篾、编织的精湛工艺流程及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与实用美学。从巧夺天工的竹器到承载乡愁的范镇河灯节,再到韵味悠长的瑞昌采茶戏,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全景式展现了瑞昌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队员们通过系统学习,对如何“守”非遗之志,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更深地思考。

(队员们参观竹编文化)
青春实践:服务彰显为民情怀
队员们走进瑞昌市码头亚东希望小学,为孩子们带去生动实用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通过情景模拟与互动问答,重点传授“六不一会”知识,筑牢暑期安全防线;走进码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面向社区老人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和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助力跨越“数字鸿沟”,守护“钱袋子”安全;更情暖码头镇敬老院,为老人们包饺子、剪指甲,送去关怀与欢笑。这些活动成效显著,赢得群众广泛赞誉,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知行合一、奉献社会的青春风采。

(队员陪敬老院的老人们“拉家常”)

(队员提问小朋友防溺水知识)
结语:田野筑梦,非遗生辉
此次“三下乡”实践,是园林学子深入乡土、践行使命的生动课堂。从指尖跃动的剪纸到地底沉睡的矿魂,再到经纬交织的竹编,“守非遗之志,剪复兴之画”实践队不仅做了一回非遗的虔诚“寻访者”与深度“体验者”,更努力成为其坚定“守护者”与创新“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