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基孔肯雅热病毒的蚊子会“叮”上江西吗?江西这份“防蚊攻略”请查收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万礼妍、崔帆、曹智健报道:近日,我国广东等地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该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症状包括高烧、关节剧痛、皮疹等。随着夏季来临,蚊虫活动日益活跃,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随之上升。
8月1日,大江新闻记者走进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独家专访主治医师叶林燕,为市民解锁一份“防蚊攻略”。围绕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后的红肿瘙痒原因、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止痒产品选择、伤口处理及预防等市民关心的问题,叶林燕医师给出了专业解答。
基孔肯雅热是否会跨省传播?避免蚊虫叮咬是关键
不少江西市民担忧,该病毒是否存在跨省传播的可能。
针对这一疑问,叶林燕介绍道,基孔肯雅热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由于伊蚊可借助各类交通工具从南方扩散至北方,病毒存在跨省传播的可能性。此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伊蚊滋生,即便是温带省份,在适宜环境下也可能出现局部传播。
叶林燕强调,预防基孔肯雅热病毒的最佳方式是避免蚊虫叮咬,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使用蚊帐等。同时,还需定期清理环境以阻断蚊虫滋生,建议每周清洁和清空盛水容器、妥善处理废物;通过喷洒杀虫剂消灭成蚊,并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及周围表面进行药物处理,以杀灭未成熟的幼虫。
蚊虫叮咬为何又红又痒?炎症反应是“元凶”
不少市民疑惑,为何蚊虫叮咬后总会出现红肿、瘙痒?叶林燕解释,蚊子叮咬时会通过口器向人体注入唾液,其中含多种异种蛋白和酶。这些物质会触发人体防御性炎症反应,免疫细胞释放的组胺等炎症介质,会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最终引发红肿、瘙痒等不适。
特殊人群用药:儿童、孕妇、过敏体质者各有讲究
针对儿童、孕妇、过敏体质者这三类特殊人群,叶林燕表示用药需格外谨慎。
“儿童皮肤薄、吸收能力强,应避免刺激性成分。”叶林燕表示,针对儿童,外用药首选炉甘石洗剂或弱效激素药膏;严重时,2岁以上儿童可口服儿童剂型抗组胺药。对于孕妇来说,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外用药优先选炉甘石洗剂,必要时可短期小面积使用弱效激素药膏;通常不建议口服药,确需使用需遵医嘱。而过敏体质者则易诱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建议常备抗过敏药,有严重过敏史者需随身携带糖皮质激素。
花露水、风油精…这些止痒产品怎么选?
市面上常见的止痒产品各有优劣,如花露水、炉甘石洗剂、风油精及清凉油等,叶林燕对这些产品进行了详细分析。
花露水的主要成分为酒精、薄荷脑、樟脑等,作用原理系清凉感掩盖瘙痒,部分可驱蚊,有即时清凉,便携等优点,但含酒精或樟脑,刺激皮肤,儿童孕妇慎用,破损皮肤禁用。
炉甘石洗剂主要成分为炉甘石、氧化锌、甘油,采用物理收敛止痒,吸湿润肤,含无激素、安全温和等优点,但仅能缓解轻度瘙痒,皮肤干燥或破损时禁用。
风油精及清凉油的主要成分为薄荷脑、樟脑、桉油,是通过刺激神经来掩盖痒感,止痒效果较快,但含樟脑,儿童孕妇禁用,可能引发过敏或神经毒性。
“最安全的选择是炉甘石洗剂。”叶林燕表示,此类产品在无破损皮肤的情况下,全年龄段可用,若需快速缓解症状,可选用低浓度激素药膏,儿童、孕妇可短期使用。
抓挠致皮肤破损?这样处理防感染、少留疤
被叮咬后反复抓挠易导致皮肤破损甚至感染,如何正确处理?叶林燕给出了答案。
叶林燕表示,应先清洁消毒,用流动清水轻柔冲洗伤口,再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消毒,避免用酒精刺激。局部轻度红肿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若化脓、发热,需就医评估是否需口服抗生素。
此外,为防止留有疤痕,勿强行揭痂皮,让其自然脱落;结痂后可外涂巴克抑制增生;愈合后严格防晒,外用维生素E乳或烟酰胺精华预防色素沉着。
蚊虫叮咬引发皮肤病?早期症状要警惕
夏季蚊虫叮咬易诱发过敏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等,如何判断皮肤病类型?叶林燕表示,丘疹性荨麻疹常见于四肢、腰腹部等暴露部位,表现为0.5~1.0cm的红色硬质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或叮咬痕迹,伴明显瘙痒。而过敏性皮炎的症状则是叮咬处出现大面积红肿,超出叮咬范围,可能融合成片,少数人伴发热、淋巴结肿大。
“若出现皮疹扩散至全身、呼吸困难、头晕(过敏性休克)或水疱化脓、疼痛明显(细菌感染),需立即就医。”叶林燕说,治疗上可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激素药膏,配合炉甘石洗剂止痒,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护理需避免抓挠,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换床单。
日常护肤+饮食调整,增强皮肤抵抗力、减少被叮咬
夏季蚊虫活跃,如何通过增强皮肤抵抗力来应对叮咬?叶林燕建议从日常护肤和饮食调整两方面入手。
在日常护肤方面,可在清洁时温和去污,避免损伤皮肤屏障;夏季选轻薄保湿产品;做好防晒;多吃新鲜果蔬,少吃高糖、油炸食品;安装纱窗、使用电蚊香液,避免室内积水减少蚊虫接触。
在饮食调整方面,部分食物可通过改变体味等减少蚊虫吸引力,如富含维生素B1的糙米、坚果,含硫化合物的大蒜、洋葱,以及绿叶蔬菜等碱性食物。但需注意,饮食调整仅为辅助,不能替代避蚊胺等驱蚊剂,且过量摄入可能引发肠胃不适等问题,需结合科学防蚊措施。
叶林燕提醒,夏季蚊虫活跃,市民需做好防护,被叮咬后科学处理,特殊人群尤其注意用药安全,必要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