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最美家庭 弘扬优良家风|让红色基因照亮更多心灵——记全国最美家庭诸葛方林家庭
1935年,10岁的诸葛豪望着被押的方志敏,那一眼凝望,成了诸葛家红色家风的起点。父亲将这抹记忆编成故事,在煤油灯下讲给童年的诸葛方林听;成年后的诸葛方林,循着父亲的足迹,扎根方志敏家乡弋阳漆工,后从乡村调到县委党校,再到参与方志敏干部学院筹建和课程开发,用数十年光阴挖掘、宣讲红色历史和方志敏革命故事,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和学生群众。从父亲的凝视到儿子的传承,诸葛家庭以行动诠释家风,用真诚传递信仰,以坚守延续初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父亲的叮嘱:种下一颗红色种子
1935年2月1日的上饶金龙岗体育场,10岁的诸葛豪挤在人群最前面,目睹了方志敏被敌人押到主席台上那坚贞不屈的风骨。从此,方志敏不屈的身影成了他一生的精神坐标。
后来,身为乡村教师的诸葛豪,总在煤油灯下给儿子诸葛方林讲当年的场景。“每次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都能感受到方志敏的伟大。”父亲的声音带着颤抖。诸葛方林记得,父亲讲完总会沉默良久,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当年。
童年时光,诸葛方林不仅听父亲讲方志敏的故事,还有那些战壕遗迹、故居旧址中的红色往事。“人要懂得感恩,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这句家训,像一粒种子,落在了诸葛方林的心里。
2019年,耄耋之年的诸葛豪第一次走进方志敏干部学院。在广场上的方志敏雕像前,他驻足凝望良久。诸葛方林问父亲为什么看那么久,老人轻声说:“我想多看他几眼。”那一刻,诸葛方林忽然懂了:父亲的凝望里,藏着一个普通人对英雄最朴素的敬仰,这正是家风最本真的模样。
成长的足迹:让红色基因扎根心田
1988年,大学毕业的诸葛方林,面对工作选择,毅然扎根方志敏烈士的家乡。在乡村蹲点两年里,听老红军讲战斗故事,在战壕遗迹里触摸历史的温度。村党支部书记是红军后代,每次讲起父辈为革命牺牲,眼睛里总是闪着泪光,看到这种场景,诸葛方林暗下决心:要把这些红色故事写出来、传出去。
从乡村调到县委党校后,诸葛方林走遍闽浙皖赣四省的山山水水,挖掘红色历史背后的感人事迹。为了考证一个细节,他曾在怀玉山披荆斩棘,跋涉三个多小时,找到当年方志敏躲藏的煤洞和被俘的地方;为了还原狱中斗争场景,他反复研读方志敏文稿。同事说他“走火入魔”,他却笑称:“历史不能虚构,讲述不能随意,这事必须较真。”
2016年秋天,正计划退休去广东生活的诸葛方林,突然接到县委指示:参与方志敏干部学院筹建和课程开发,他毫不犹豫,欣然接受。此后,他与家人分居两地,一年到头聚少离多,头发也越来越花白。每当夜深人静,仰望窗外星空,他也时常想念远在广东的妻儿而夜不能寐,可第二天他依然精神饱满,投入到课程开发和宣讲当中。
诸葛方林讲课时经常讲述父亲的故事,学员们听了,深受触动。学员留言感慨:“这不是虚构的感动,是刻在血脉里的记忆。听您讲课,总能从历史回望中看到一个个鲜活的英雄站在面前,看到一代代红色传播人的情怀,从而收获触动,受到洗礼。”
家风的回响:从一家传到千万家
红色文化宣讲,靠单个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诸葛方林深知这个道理。他牢记父亲的嘱托和社会各界的期望,将宣讲的理念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一代。
7月24日,当记者来到诸葛方林“红色说书人工作室”时,诸葛方林正与两位老师探讨课程开发事宜。其中一位是2019年从弋阳县电视台转岗至方志敏干部学院的江琛,由于对相关史实挖掘不深,如何生动讲课成了她曾经难以逾越的坎。
诸葛方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带着江琛等团队成员一点点开发课程,从课题选点到史料筛拣,从标题打磨到老照片比对,他逐字逐句帮着抠细节。为了更直观地触摸历史,诸葛方林带着团队扎进皖南的密林,踩着露水寻访方志敏战斗过的战壕,细心整理老红军的口述录音。
几年下来,他们打磨出了多个精品课程。当江琛带着有血有肉的故事,深情讲述《“斧头将军”黄开湘》访谈课,从弋阳讲到全国高校、部队,当学生听完课说出“山河已无恙,访谈敬英雄”评价时,诸葛方林倍感欣慰。后来团队又推出电影党课《追寻信仰者》,引发听众热烈反响。说起这些,江琛眼里闪着光:“感谢诸葛老师,他引导我找到了人生价值。”
如今,每年超180场宣讲,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宣讲足迹,见证着诸葛方林信仰之“灯”的传递。这盏“灯”,如今正通过一批年轻人的脚步,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家风不是写在纸上的规矩,在我看来,是父亲凝视中的期待,是妻子支持里的温暖,是我们一家人骨子里对先烈的敬仰,我要将这份期待、温暖和敬仰,化为真诚执着,让红色基因照亮更多心灵。”诸葛方林坚定地说。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化先